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4章 第4集《摄大乘论》
此说此余见不见,由此最胜菩提因, 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
第一个偈颂,我们一念就很清楚,就是把十种法门再重标出来。我们看第二段此说此余见不见。这个此,是讲到大乘法门;这个余,是小乘法门。就是说这十种法门,只有在大乘法门当中所宣说、大乘法门所见,此说、此见,这说当然是言说,经过后代弟子把它用成文字以后叫做见。在小乘法门当中,是不说、不见的。所以我们知道,它是能够引生最胜的菩提因,它能够引生广大菩提性。所以从这样的殊胜因来说,我们相信大乘是佛说,因为没有人能够宣说这样的法门,所以由说十处故殊胜。这个地方,我们先建立大乘的信心。这以下辨次第,正式的说明大乘的修行法要,分三科,第一个问:
丙二、辨次第(分三:丁一问;丁二答;丁三结)
丁一、问
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
为什么一定要根据这十种的次第呢?这以下回答,看第一个所知依:
丁二、答(分七:戊一所知依;戊二所知相;戊三入所知相 ;戊四彼入因果;戊五彼因果修差别;戊六三学;戊七二果)
戊一、所知依
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你修行之前要知道:杂染法跟清净法生起的根源。你知道根源以后,你才知道应该如何的修行。
蕅益大师——既从心起,还从心灭。
你要知道这个人为什么会做错事?世间法说:他今天会犯罪,因为他有遗传,他父母亲有这种遗传。不是遗传,遗传的意思就是不能改变,因为他的种性就是这样。大乘佛法是说:我们阿赖耶识本性是无自性,或者说清净,因为它以前有这种功能。既然是功能,它是因缘生,它也可以因缘灭。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会有邪恶的功能、善良的功能,你要把它的根源找出来,这是第一个。
戊二、所知相
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
第二个,我们应该要了解诸法的三性。在修行过程当中,远离凡夫的增益、也远离二乘的损减。凡夫对生命过于乐观,小乘的学者过于悲观,我们必须从诸法的三性当中,去抓到生命的中道,这个都是甚深见。
戊三、入所知相
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
当然这个菩萨很重要,当你明白生命真相、这个真相生起的根源以后,你开始要去返妄归真。我们前面说研真穷妄,名之为学,先明白真妄的差别,开始返妄归真,名之为修,开始修唯识观,从烦恼障、所知障得到解脱。就是一个菩萨,当你要去建立佛教、广度众生之前,请你先建立你内心的正念力,就是你自己要从你自己的障碍当中,得到解脱。依止这样的正念力,你就有资格来修习六度法门。
戊四、彼入因果
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
当我们由唯识观当中,通达诸法的三性;在加行位当中,修习六波罗多,一方面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历事练心;这个时候,从加行位证圆成实性,到了通达位;依止通达位里面无所得的智慧,再继续的用功,来加强内心的增上意乐,使令这个增上意乐慢慢慢慢的清净。就是说,这个增上意乐,就是一个菩萨的本愿。凡位的菩萨也能够发愿: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们有这样的增上意乐;但是我们的增上意乐是不清净,就是我们在发这个愿的时候,心中有一个我执跟法执来引导,就是有私心。有私心的时候,就容易造业。我们一个有私心的人,他的内心当中容易现出两种相貌:当这个荣耀表现在自身的时候,产生憍慢;当这个荣耀表现在别人的身上的时候,产生嫉妒。这两种状态,不是憍慢,就是嫉妒。再严重一点,失控就造业了。所以我们凡位的菩萨,增上意乐是带杂染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它净化,靠六波罗蜜多来净化。
戊五、彼因果修差别
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
这个地方讲果位,经过六波罗蜜多,从有漏的六波罗蜜多,到清净的波罗蜜多,这个时候,经过十地,那么地地的清净,地地的圆满,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完成六波罗蜜的圆满。
戊六、三学
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
前面的修行是六度,开展出六度、四摄的法门;这个地方把它合起来,就是菩萨的戒定慧,这是开合的不同。
戊七、二果
既圆满已,彼果涅盘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
经过前面的甚深见、广大行以后,菩萨的大般涅盘跟无上菩提,就当下的显现,平等的成就。就是如是因、如是果嘛!你依止对立的心,来修习佛法,就成就阿罗汉;你依止中道的实相观念,依不二的法门,有所破坏、有所建设,最后就成就大涅盘、大菩提,这个因果的道理是这样子。
丁三、结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这个十种法门的次第是这样安排的,经由知见、到自利、到利他、到果位。看最后一段:
丙三、显能摄
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最后作一个总结。在本论当中,所说大乘十种的修学法门,是没有欠缺的。你观诸所有的经论,不离开整个大乘的境行果,都在本论里面摄受。
这个地方总标,等于是在进入正文之前:第一个、我们要建立大乘的信心,大乘的一个不共的殊胜;第二个、就是把大乘的法要,先作一个扼要性的说明。这个等于是先把大乘的信解行证,作一个大纲的说明。下一科依标广释分,就各别各别详细的解释。我们今天的内容,先到这个地方。我简单的回答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在《唯识三十颂》当中,是把唯识性判到境的部分;本论是把这个唯识性、入所知相判作行,这当中有什么差别?
【师父答疑】:我们看第六页的最后一行: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它这个地方的唯识性,事实上是悟入唯识性,要多一个悟入。《唯识三十颂》的唯识性,它是把真如的相貌讲出来,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它没有说悟入的方法。所以它前面是讲唯识相,这个地方讲唯识性。在唯识性的时候,它讲真如的相貌是什么。所以它这个是属于理论,判作唯识境是对的。但是本论的唯识性是悟入,是悟入的方法,所以这个地方是属于修行。这个修行还满重要的。如果说这个地方判作知见,那我们菩萨道的修行,刚开始就遇到六波罗蜜多,那这个菩萨就有危险了。
就是说,你一个初学菩萨,你不先成就内心的正念力,就开始到人事的因缘去历练;那你所造的业,可能就是功过参半,再严重一点是过多于功(哈──),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地方不但判作唯识行,还是满重要的行。诸位看看所有历代的祖师,都把这个第三科判作唯识行,他就是提醒一个菩萨,你发了菩提心:第一个要先成就内心的正念力,然后再成就资粮力,这个次第不能混乱。你心中有正念力,你这一生当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因缘就弘法,没有因缘就自修。起码我内心当中,能够返妄归真,保持我临终的正念,也就不错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唯识行,倒是满重要的。你一定有这样一个正念的修习,才有后面的六波罗蜜多的历练。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它是一个修行,不是知见,它是开始去观照了。我们这堂课先把这个总标作一个说明。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