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33.《佛法修学概要》期中座谈(四)
【师父答疑】是,请坐。
【学员】谢谢!
【师父答疑】我们先回答酒的问题。卖酒是很严重,你看菩萨戒里这酤酒戒是很严重。因为酒对一个人的伤害,它会让你失去理智,问题在这里。你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这是无明药嘛,让一个人心智猖狂,失去理智,失去正确的判断力,这部分我们就不说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卖酒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你受了菩萨戒,千万不要去做这个事情。
赌博这个事情,看戒律里面,佛陀没有这条戒,所以这个只能够说有因果,他没有犯戒。因为卖毒跟卖酒,毒是属于酒戒的广类的酒,毒药跟酒是一样的,比酒更严重,你让一个人吸毒,他完全失去理智了,对不对?所以酒跟毒是同一类的,卖毒等同卖严重的酒。
但是赌博,戒律里面,看五戒没有这条戒,当然菩萨戒是有。那么你今天开一个赌场,你抽取它的利润,这有个问题。这个因果严重在哪里呢?输钱的人你认为他是心甘情愿吗?有没有人赌博的时候,他修养很好,输钱的时候心甘情愿走出去,有没有?这就有问题了。
所以你注意看,只要你非法得到的钱财都守不住,因为它充满了“恨”在这里了。这个心灵的力量不可思议,你这个钱获取的过程,很多人付出代价,很多人充满了恨,这个钱你就很难消化了,这个叫因果钱。
所以,你慢慢看到生命的现象,你看很多人他做官贪污,你知道他后果是什么?他们家一定出败家子,你注意看。“智足以取之,德不足以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我看太多了。这个钱非法得来的,一时荣耀,他们的子女一定有一个来败家的。你注意看,守不住的。因为这个钱的获得,太多人付出了血债,付出了怨恨,这个钱你吃下去,消化不了的。所以你要知道这叫因果钱,后面再往下看你就知道了。有些是戒律的问题,有些是因果的问题。这个业果你要注意,虽然佛陀没有制,但是它牵涉到业果,它是一种罪业。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有什么身份的人才可以帮临终的人开导,跟往生者开导?
【师父答疑】开导不需要什么身份,你只要讲的话是正确的,依法不依人,没有什么身份。
【学员】好,谢谢法师。
【师父答疑】你讲的话正确就好了。开导跟加持不一样。我是讲道理给你听,如法宣说。如是我闻,如是我说,你只要讲道理讲得正确,然后他听得进去,你就功德无量了。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不好意思,我现在要回归到拜忏的那个问题。有关于就是替小孩子拜忏,可是在梦中的时候,那个好现象出现的时候,却是自己的母亲口吐秽物出来,请问这个是消哪一位的业?
然后第二个问题是再请教师父,如果是在殿堂里面念佛的时候,有闻到花香或是有看到菩萨,像这种情形的时候,你的心态不是要炫耀,你只是想跟同参道友分享,请问这样子可以跟大家分享吗?谢谢师父!
【师父答疑】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会闻到花香,闻到一些或是看到光明,跟同修分享,我的建议是:适可而止就好,安然不说最好。因为你想嘛,你激励他学佛,最好是讲道理给他听。如果一个人缘起是因为缘相而修行的,这个人有问题了,他的缘起就不对了。
当然有些人说,我们广结善缘,是没有错,但是不要把它形成风气。其实度化众生最好是说法,让他明白道理,这个是正常管道。因为佛陀就是这样做的,当然你说佛陀也显神通,是的,那是不得已的。你看哪一尊佛陀显神通是故意的?降伏外道嘛!外道邪知邪见,佛陀降伏外道,但是佛陀你看他显神通以后,一定接着说法。感应神通不是佛教的正餐,你要先知道这一点。
《法华经》说,佛陀有方便门跟真实义。现在我们方便门的炒作,已经变成把点心当正餐了,现在问题在这里,尤其净土宗这一块。不要把感应神通当做我们的正餐,我们要从缘起的角度——我们之所以念佛,是因为思惟轮回的痛苦,思惟退转的过失,所以我们愿意到净土去。应该有道理的支持,有智慧的观照,这样子你的功力才扎实。你不能因为说有感应神通才来念佛,这个发心就不对了。
就是说,你要开方便门也可以,佛陀《法华经》也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可以。你有把握讲感应神通以后,这些人不会执着,会产生激励,他对佛号有信仰,但是不会有后遗症,他不会产生执着。你有这种见地,你可以开方便门,否则你不要随便开方便门,万一他中毒怎么办呢?得不偿失!
我们今天要开一个药给众生吃,当然你可以广开方便,但是你要想这个人吃了以后会有什么后果。你今天说一个事情,出来报告一个感应神通,这些人的水平如果都够,他又有教理基础,不会执着了,那么感应的事情变成是一种激励,我觉得可以,你这个药开得大家会得到你的激励,但是没有后遗症。如果这些人都没有教理的基础,你讲感应,糟了!大家念佛就不注意自己的声音,开始眼睛到处飘了:欸,佛菩萨来了没有?那我觉得你虽然是无心之过,但是你还是有问题了。
所以这个法门的施设,你一个人能跟人家说法,那不是简单的,权法跟实法的搭配,你要讲多少实法,讲多少权法。当然你完全讲真实义,有些人会觉得太枯燥了,这个权实二法的布局跟调配,这是很高的学问,要观机。做一个医生不简单的,所以我觉得,感应神通,你要没有把握,我建议你不要随便开口。因为如果这些人的水平、道理都不是很圆满,你讲感应神通,有些人会中毒,他开始追求感应神通了,是因你引起的。虽然你无心之过,但是无心之过也是过,是你不知善巧,药开错了。
以前那个东初老人,诸位知道东初老人是谁吗?圣严长老的师父。他在台北主持一个佛七,主持佛七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他的信徒就主持一个讨论会,大家讲很多的感应故事,东初老人出来只讲一句话:你们这些人都见到鬼啦!就一针见血!跟佛菩萨感应没那么简单,说实在的,都是跟鬼神感应。小心哪!我要提醒所有人: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东西最好不要惹他们,你惹不起!我讲实在话,你惹不起!后患无穷,你真的惹不起!保持距离,你走你的路,他走他的路,你不要给自己惹祸上身。这东西少碰,感应神通我觉得实在少碰为好。
第二个问题。刚刚那个同修你说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学员】师父!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于替小孩子拜忏,可是在梦中却出现大人吐秽物。
【师父答疑】好,请坐。诸位我们现在《佛法概要》已经讲了一半了,你觉得你可以替一个人忏悔吗?你认为可以把对方的业帮他忏悔消业障吗?你认为可以吗?对!不可以的!摇头的人表示你《佛法概要》没有白听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人造的业,这个业跑哪里去了?现在你要知道业的去处。“罪从心起将心忏”,他造了业,跑到他的心中去了。你认为你可以跑入他的心中把他的业消掉吗?你认为你可以吗?不可能!
佛菩萨都进不到我们的妄想里面。佛陀只是讲一个道理,让我们自己走出妄想,佛陀不能进入你的心中把你的妄想拉出来,他如果做得到的话,那就简单多了。如果佛陀可以进入到我们的心中把我们拉出来,那我们还要修吗?你认为我们要那么辛苦吗?我们要走出妄想才可以跟弥陀感应。所以佛陀都做不到,我们更做不到。
诸位!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福报回向给对方,善根不能回向。忏悔是属于善根所收摄,你不可能替他忏悔,不可能!所以还是你在忏悔,只是你缘众生的法界,你的心量更大,你功德更广。
所以诸位要慢慢体会到什么叫历事鍊心。你要知道,其实你是借众生的因缘来扩大你的胸量,如此而已。所有的事相还在锻鍊你那念心,你不可能锻鍊别人的心,不可能!修行不可取代,不能取代!他不觉悟,他就是不能改变,但是你回向给他,他会增长福报。但是他内心那个灭恶生善的自觉的功能,你不能帮他修,不可以。他要自己去修的,等到他在生命当中遇到了重大的痛苦,他开始知道怕的时候,他要乖乖地走入讲堂,听师父的开示,明白道理,才开始发心修行,就是这样走上来,这个过程没有人可以取代。
好,下一个问题。好,最后一个,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刚才讲那个蚕丝的问题,因为许多年前,是我受菩萨戒之前,就买了一些衣服有蚕丝的成分,但是因为当初我是真的不知道,是自己的无知。
【师父答疑】那你就没关系,你就好好忏悔。
【学员】那我不知道,好像我不敢拿去给其他人,因为我觉得理念上好像自己不要的。
【师父答疑】蚕丝的处理是不能送给别人的。蚕丝的处理就要剪破,丢掉。律上是剪破,丢掉,不能送给别人。就跟酒一样,你说我不喝酒送给别人,也不可以。有些东西是不能送的,蚕丝不能送,酒不能送,这些在律上是不能送的。
【学员】所以就是把它剪掉,丢掉。
【师父】对!
【学员】谢谢师父。
【师父】ok,好,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把握时间,看第四个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谈到“愿广则行深”的时候,提到念佛的时候,要把众生相放入心中,而且需要在佛号前安置两个引导:一者,引导到净土;二者,引导到佛道。这样弟子会边念佛边想太多事,请问应当如何操作才适当?
【师父答疑】这个部分,本来我们在讲到大乘菩萨乘,讲禅定跟智慧、止观的时候会说到。但这个地方,可能有问题了,我们事先得做一个简要说明,详细我们会有一个主题来谈止观。
这个“止”跟“观”是不同。“止”它是一个事修,它是无分别住的;“观” 它是理观,它是有分别住的。诸位要知道,正常情况,“止”中不能夹带“观”,“观”中不能夹带“止”,这什么意思呢?
你在修智慧、在思惟业果的时候,你是不能念佛的。凡夫不能止观双运的,不可能,除非你得到初禅以上。没有得到禅定之前,“止”就是“止”,“观”就是“观”,不要混滥。因为“止”是无分别住,“观”是有分别住,这两个性质本来就不同。
所以当你在思惟道理的时候,你要把佛号先放下,因为你佛号念得不相应了,念得很枯燥了,表示你太沉闷了。在一般来说,心太沉没,表示你“观”少“止”多,就要加强“观”。你要想想你为什么念佛,因为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因为我在娑婆世界有种种的障碍,我必须做出改变。所以这个“观”的使用时机,就是你的心太沉没了,佛号提不起劲了,没有欢喜心了。这表示你这个人止多“观”少。
什么时候加强“止”呢?你心太躁动不安了,你的“观”太多,想太多了,佛号念得太少。所以当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古德有一句话叫作“行起解绝”,就是行门生起的时候,解门就要放下,绝就是要断绝了,你就不能再想了,专心念佛。因为你在修“观”的时候,已经把潜在的能量输进去了,你那个念佛的心中,它自然有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了,你不要管它,它自己有那个力量,你不要再去思惟了。
所以诸位要知道,不是要你边念佛边思惟事情,不是这样,你这样两边都没有做好。一般来说,一堂功课,“观”占三成,念佛占七成。初学者要偏重“止”,因为你“观”多的话,心思散乱;但是你完全在念佛都没有修“观”,你这个佛号会念得很没有味道,念得太沉没。
好,我先回答到这里,有没有问题?这个是修行的操作,到底我的理观跟事修的调配要怎么调配?一般的情况是三七的比例,七成是修“止”,三成是修理观,加强理观。
好,有没有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我想请问师父,就是我早上一边拜佛,一边听那个《无量寿经》,心中也有念佛,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