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圣祖

第四七五章 高考出世(1/1)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四七五章 高考出世

好嘛,兜兜转转的,话题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今年秋闱的举办。就仿佛刚才几人谈论的好像是废话一样,不过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就连刚加入进来的孙承宗都不这么认为。

重新修改儒家经典,从前人的注解当中截取精华,以及符合当世的发展的言论,这等于是国家统治理念和标准的改变,怎么能说是废话呢。

在治国指导思想这等根本问题上大臣高度统一后,三人终于有心思坐下来讨论科举这等技术性的问题了。

其中,孙承宗虽然现在是武臣了,但他骨子里还是个文人,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科举,也是很关心的。

“陛下,老臣以为,上一届科举殿试的分科考试很好,如今帝国部门大增,各个部门的专业性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大都督府,更是求贤若渴,地方城防军和中央四总部都需要很多,不若今年的科举从秋闱开始,分科考试?”孙承宗率先开口道。

当初大都督府分了五千对军事略有涉猎的进士和举人,夯实了整个野战军的基础建设,提升了整体的文化素质,到今年,整个野战军战士基本能够实现常用语的读写,和这些人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这次,整个大明,所有行省,全部同一时间实行卫所军制改革,这些进士和举人才是中坚力量,朱由校最初带出来的八百羽林,只是上层管理,真正办事的,还是这些人。

正因为有了这五千人,朱由校才敢放心大胆的实行,有了事先的规划和样本,加上高素质的执行者,军改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比土改要容易的多。

孙承宗预计,在天启四年底,全国就可以完成土改,每个省都组建起五万人的城防军,完成新的军事体制建设。

正因为从中受到的利益如此大,他才建议分科考试,甚至深入到举人阶层,反正到时候都是赐予进士和举人功名,考试的内容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同样的地位,同样的待遇,同样的升迁,只是工作内容不同,只要是官,具体的形式大明人不会在意。

“陛下,老臣以为不妥。”不过,徐光启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天启二年陛下下旨,让天下所有举人都来京师参加殿试,而后全部征召了所有的五万名举人,此时天下间,除了年迈之外,并无任何一名闲赋在家的举人。”

说到这里,徐光启有些怪异的看了眼皇帝,前宋三大问题之一就是冗官,然而,前宋科举不如大明发达,人数也不及大明,陛下这五万人一征召,从官员数量上来说,已经是远超前宋了,甚至地方还大量征收了很多秀才作为行政力量不足的补充,然而就算是这样的情况下,各地还是频频传出人手不足的问题。

老师不足,警力不足,乡镇的官吏不足,执法人员不足,御史不足,法官不足,这样的问题经常被底下的知府县令反应上来,让徐光启十分头疼,全天下的举人都已经征召了,人手再不够,从哪里补充?

天下读书人远胜于前朝,然而却人手不足,远无冗官的问题,真是奇哉怪哉。

收回自己的眼神,徐光启继续说道,“故而,此时在秋闱之前,是没有人报名参加春闱的。只有等秋闱结束,除了成绩,定了举人功名,才有人参加来年的春闱。今年参加秋闱的这些秀才,大部分都是新科秀才,年纪都很小,若是陛下分科考试,考察其他内容,怕是以他们的阅历和学习时间,没有这个精力涉猎其他。”

整个大明,以朱由校的权力分散和专一程度,五万举人是根本不够的,大量年纪较大,成熟稳重的秀才也被征召了进去。反正以大明最新的规定,秀才、举人、进士三种功名虽有高下,但并不影响仕途的升迁,若是有能力,就算做到首辅又如何。

这样的规定很是打动了一些屡试不第的秀才,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了官场当中,勤劳刻苦的办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就涌现出来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已经做到了县令的位置,他接任的,正是阎应元空出来的郓城县令职位。

而少了这些用时间和阅历堆积学问深度和广度的老秀才,新科秀才们在朱由校这样广泛考试范围下,真的不可能有多少脱颖而出,到时候还得全部挤到类似考察儒家经典的明文科去。

这就和朱由校的想法背道而驰了,更不要说,明文一科录取的人数还有限。

“这的确是个问题啊!”朱由校深思道。

看到皇帝这个表情,徐光启忍不住道,“明年九月就要秋闱了,距今也不过还有十个月的时间,有点短了,怕是举子们没有这个时间学习,倘若是今年上半年就发布公告,他们还有些时间去寻找课本学习。”

这话让朱由校老脸一红,上半年他在归化城时,的确受到了徐光启询问科举的奏折,只是当时牵涉到了土改问题,而且他也要带领大军进逼女真,没有时间去思索这个问题,故而就扣下了奏折,打算安定后在想,但是哪想到,直到他回京后都没想起这个事来。

直到这次徐光启突然问起来,他才拿出来讨论一二,甚至还引来了孙承宗。

朱由校脸皮厚,只是红了下就好了,不过却没有接话,难道要他直接怼道,老子把这个事情忘了。

“那秋闱就不搞分科了,如去年一样,春闱搞吧。”孙承宗考虑了下,也改了自己的建议。

“春闱……到时候都不知道能有几个来参加的举人,不知道录取的进士够不够填补官员缺口的。”徐光启幽幽道,语气中满是担忧。

不过这也的确如此,除了少数自信的,或者是来体验贡院考试气氛的,大部分举人都不会第一次就参加春闱,而是会等几年,巩固下学问在参加。少了历年积累的举人后,天启五年的春闱到底有多少人来,的确值得担忧,而且,还是以前从未曾有过的分科考试。

这些举人恐怕会停留几年,选好自己擅长的,喜欢的,然后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么想着,徐光启顿时悲观起来。

如今大明官场和以往可不一样,一个地方,需要进士担任的官职极多,都察院好几个都御史的职位,大理寺也是,还有地方官府里五个,地方城防军也需要好多,按照以往一年才三百多个的录取名额,根本不够用。

而更悲哀的是,后年有没有这么多的举人来参加科举都还是个未知数。

这是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被徐光启点出来后,登时引起了朱由校的重视。

科举好是好,但是毕竟持续了一千多年了,在朱由校如今这大量启用官员的时期,其人才培养速度不够啊。不,不应该是科举不够,而是教育力度不够,无法产生足够多的的学子俩参加科举。

“还是学校私塾太少了,读书人太少了,想要扩大录取规模都不行。”朱由校点出了关键点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算今年陛下下旨建设学校,但也只是最基本的启蒙教育普及,真正想要见到成效,怕是得在十来年后了。”徐光启也跟着感慨,从来没有这么一刻,他觉得大明的读书人太少了,以前的皇帝对读书的投入也不够。

“明年,明年内阁的重点放在教育的投入和建设上,书本,学舍,学生,老师,都要一次到位,从每个村庄开始,每个村庄视人口多少,派遣人数不等的老师去启蒙。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其中中学分为初中三年,高中两年。三级学校,层层递进,十年之后,高中学习完毕,实行高考,成功通过者,授予秀才功名。”

朱由校闭目思索一下,然后睁眼,将自己的决断说了出来。在高考一词出口后,他似乎冥冥中感应到了,来自后世学子的怨念。

哆嗦!

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后,他接续说道,“秀才不分等级,通过高考者皆有,也不在赐予粮米等,不能免税,其他见官不跪等则保留,秀才者除了可以继续参加科举外,而已可以到官府应聘经制吏,亦或者免试入百工学院,太医院的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

高中之后的大学,朱由校暂时没有建立,一是没有这个级别的老师,二也是此时学问深度还没到这个地步,自然科学没到,而儒学,这么多年来早就有了一套传统,此时他强行改正也弄不好,得徐徐图之。

后世公务员考试有国考省考之分,朱由校以后就打算将乡试和会试弄成这样,乡试是省考,考出来的举人由行省分配,录取人数也由行省根据本省的需求而确定,当然,这个数额还得留出参加会试的名额来。

会试为国考,考出来的是进士,由国家统一分配。而未来,大学则设立在高考之后,乡试之前,教授的便是各种学科知识,包括科举考试的内容。如此,高考、乡试、会试三级正好决出三等功名,既兼顾了如今的科举制度,也衔接了后世的大学制度。

至于好坏,朱由校不知道,暂且实行下去再说。

盛宴之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凡人修仙,开局看守废丹房
凡人修仙,开局看守废丹房
【凡人流+无系统】资质平庸的山村稚童苏十二,为报血海深仇,被迫踏上一条无尽漫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充满算计和坎坷的修仙证道之路…… 前路漫漫,道阻且艰,小小凡人纵使披荆斩棘,也誓要走出自己的修仙路。
我要哭了啊
重生1960,我在山沟里攒下万亩良田
重生1960,我在山沟里攒下万亩良田
李世辉小时候他就经常听奶奶讲她们当年在山沟沟里开荒的故事,感觉很是向往,长大了后就做了一个荒野求生的博主,没想到意外魂穿到自己英年早逝的三爷爷身上,他开始利用自己荒野求生的本事,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四季执笔
赵勤彭老六
赵勤彭老六
(日常+轻松+赶海+神豪)我从重点高校退了学,在老家渔村待了两年,以前村里众人口中的天之骄子,变成了人见人厌的二溜子。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能看到自己的运气值,而且还能从一个虚拟的屏幕中兑换赶海工具。从此,我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把沙铲,轻松日入数千;一把铁锹,我居然挖到了一桶的黄油蟹;一支鱼竿在手,我感觉我承包了大海,属于自己的大海,大黄花、大红斑…简介无力,请看正文。
山峰
订婚找前任,我娶千金总裁你哭啥
订婚找前任,我娶千金总裁你哭啥
关于订婚找前任,我娶千金总裁你哭啥:相恋三年的未婚妻,心里却偷偷藏了一个白月光?订婚当天,抛下他和白月光跑了,江辰沦为了京圈笑柄。一夜后,招惹上了薄氏财阀唯一继承人,从此被逼婚!不想传闻中嗜血残暴的薄家千金,身价千亿的财阀女总裁,却是个宠夫如命的病娇。家人嫌弃他?偏宠养子?薄千娇:“老公,过来抱抱。”全城人笑话他?薄千娇:“谁敢笑话我老公?放狗咬死!”江辰以为就是协议结婚,已经做好了守寡的准备,
小糖沫
这个出马仙有点强!
这个出马仙有点强!
一块红布三尺三,老堂人马老堂仙,有朝一日出深山,名扬四海万家传! 八十年代,我出生在东北农村,七岁那年大仙说我命犯三灾八难,将来会出马顶香,我不信,却屡遭磨难。为了谋生,我当过服务员,跑过业务,开过出租……但命运就像施加了诅咒,我身边不断发生各种邪乎事,无奈之下,我成了一个出马仙。
吴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