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第1013章 酸楚和庆幸(1/2)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1013章 酸楚和庆幸

“韩先生,不是已经发现了贼人吗?”大狗子着急说道:“吃完饭人就跑了!”

“放心吧,西边的山沟,东边的黄河,南边的黑鱼河,我们都有人守着,只要他们还在这几座山中,就是鸡笼里的小鸡仔,跑不掉的!”

韩风自信说道:“各位吃饱肚子再去,抓人也更有力气不是?”

“哈哈哈,韩先生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大狗子哈哈一笑:“那我带先生的人去粮仓!”

“这种小事随便找个人就行了,我有其他事想找兄弟帮忙!”

“韩先生有事只管说,只要能做到的,我大狗子绝不皱一下眉头!”大狗子拍着胸脯保证。

“兄弟你是本地人,应该比我清楚这几座山有多大,就算加上你们的打虎队,咱们想要搜山也不容易,所以我想请兄弟联系一下其他村子的打虎队,一起来帮忙!”韩风说道。

空降连虽然是一个加强连,但是总共也就一百多人。

同时封锁西边和北边,人手本来就不够。

白天还好一些,飞艇在空中的视野很好,可以居高临下协助封锁。

但是到晚上就看不见了。

永林镇这边可以下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靠韩风带来的这点人,很容易被对方钻了空子。

既然决定找打虎队帮忙,韩风就准备豁开了去做一次大的,尽量多找一些人,彻底把贼人堵死在山上。

如果后边要搜山,人多一点速度也更快。

“韩先生想要多少人?”大狗子问道。

“当然是越多越好!”韩风说道:“对了,你告诉其他打虎队兄弟,只要愿意来帮忙的,我们不光管饭,每天还会支付五斤粮食做工钱,而且等抓住贼人之后,我会带人去他们的村子打土豪分田地!”

一般来说,镇远镖局干掉地主土豪之后,会把他们的金银粮食封存起来,然后进行统一调配。

可是空降连只有一百多人,韩风想要尽快招募人手,只能先用黄领全的粮食来收买人心了!

“好的韩先生,我马上安排人去通知!”大狗子

点点头,转身叫来打虎队的副队长。

片刻之后,三个打虎队员小跑着离开永林镇,去通知周边村子打虎队。

而韩风也暂时停止审判大会,带着一队镖师赶到黄领全的粮仓。

黄家霸占永林镇大半土地,积累的粮食实在太多了,祖宅的一大半地方,都用来建粮仓了。

哪怕黄领全最近处理了一部分,剩下来的依旧超过韩风的预料。

这几个月钟鸣小组打过太多土豪,也封过太多粮仓。

韩风见过的大粮仓太多了,但是一个镇上的地主粮仓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

让镖师撬开一个粮仓,然后又调来一个炊事班,在镇子中心的空地上,开始做起了大锅饭。

为了防止百姓撑死,韩风没让做干饭和馒头,而是让炊事班煮粥。

永林镇的百姓实在饿坏了,炊事班的大锅刚刚架上,便纷纷围了过来。

韩风实在抽调不出人手了,只能让大狗子带着打虎队来维持秩序。

大锅煮粥,时间越长越好吃,可是看到排队的百姓不停咽口水,不少孩子都在眼巴巴的看着大锅,韩风实在不忍心,等到锅里的水烧开便宣布了开饭。

尽管韩风反复提醒,依旧有数不清的百姓被热粥烫了嘴。

还有不少百姓撑得肚皮滚圆,连路都走不了了。

大锅周围的空地上,到处躺的都是人。

好在米粥一大半是水,百姓撑得再厉害,去几趟茅房也就缓过来了。

如果是米饭或者馒头的话,恐怕真的会有人被撑死。

北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冷战三年,扯证离婚你怎么跪下了
冷战三年,扯证离婚你怎么跪下了
关于冷战三年,扯证离婚你怎么跪下了:大学校园里的沈若初对季贺辰一见钟情,开始了疯狂的倒追模式。她整整追了他三年,终于如愿以偿嫁给了他。可是他却一点也不把她放在心上,带着他的白月光就出国了,对她不闻不问
咪咪猫W
永恒道诀
永恒道诀
在那诸天万界的废土之下,隐藏着远古时代最黑暗的秘辛,大帝陨灭,神魔喋血。一截锈迹斑驳的枪尖,却横跨万古,留存至今。少年林羽,偶然激活枪尖,习得永恒法,至此步步登高,横压万古英豪!
佚名
魂穿古代,培养男模赚钱搞权谋
魂穿古代,培养男模赚钱搞权谋
关于魂穿古代,培养男模赚钱搞权谋:女主简介:魂穿女,现代是玩咖、海后。穿越后,是哥宝、姐宝。性子直爽不扭捏,只爱家人,喜欢好看且有腹肌的男人,不遛人家感情,渣得明明白白。男主简介:腹黑皇子,父不疼母不
浪里小红花
神豪:从重生后复仇开始!
神豪:从重生后复仇开始!
关于神豪:从重生后复仇开始!: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小丑的内心独白
奶包三岁半:漏风小棉袄又坑爹啦
奶包三岁半:漏风小棉袄又坑爹啦
【玄学捉鬼+团宠+奶呼呼的坑爹小萌娃+阴郁俊美高冷爹】【超好看!看过的读者都说好!】瑾王府来了个三岁半的小棉棉,不但能抓鬼画符,还能和小动物、植物交流。捉妖降魔,手到擒来。小家伙最爱吃奶糖,喜欢漂亮小
南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