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1960,我在山沟里攒下万亩良田
- 李世辉小时候他就经常听奶奶讲她们当年在山沟沟里开荒的故事,感觉很是向往,长大了后就做了一个荒野求生的博主,没想到意外魂穿到自己英年早逝的三爷爷身上,他开始利用自己荒野求生的本事,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 四季执笔

- 陈炎彬纪元:星辰彼岸的火焰
- 关于陈炎彬纪元:星辰彼岸的火焰: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 陈王殿和鞠王殿CJZ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三百四十七章 调整内阁,新四人组
监察里面的监察?
朱允炆眯着眼看着戴德彝,这个家伙倒有些想法,想在都察院内部设置一个监察都察院的部门,沉思少许,道:“六十人?朕可以批准,但有个条件。”
戴德彝放松下来,问道:“不知皇上有何指示?”
朱允炆起身走向戴德彝,道:“既然这六十人负责监察都察院御史,那就不能归于都察院,应设置在东厂之下,对六部、内阁与朕负责,而不对都察院负责。”
戴德彝惊讶地后退一步,连忙道:“这不太合适吧?”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戴德彝,摇了摇头,道:“让都察院自我监督,早晚会出问题。不若在东厂专门设置一个御史盘查司,专司御史调查之事。若发现御史与地方勾结,欺瞒朝廷,舞弊贪污,可直报朝廷。”
戴德彝悻悻然退出武英殿,自己只是想在都察院挂一个警钟,不成想朱允炆却给都察院悬了一把剑,这下不好玩了……
扩大东厂,是朱允炆不得不做的事。
言官太多,关于官员的弹劾奏章不少,一天少则关涉二三人,多则十几人。
可东厂调查一天能解决几个事件,查明几个真相?
东厂的人也没有窃-听器,电子眼,探察问题也需要一点点来,全靠一些安全局的老粗干活,那结果只能是眼下的情况:
案牍累累!
总积压着也不是个事,安排一些文人去干活,效率肯定高许多。
翌日朝会。
宋晟奏言,主张对安南用兵,以显大明煌煌天威,震慑宵小之辈,夺回被掠百姓,将安南胡氏抓至京师,杀头了事。
户部、兵部表态反对。
茹瑺也清楚宋晟此举只是展示五军都督府的态度,但此时事情还没有到那一步,茹瑺陈言道:“胡杜授首,两万安南军士覆灭,安南胡氏必会惶惶不可终日。朝廷无需动用大军,只需遣一使臣前往,一可展示我大明天威,二可弘和平于四方,三可收回我百姓。止戈为武,方为上策。”
内阁郁新支持安排使臣前往安南,道:“不若先遣使臣于安南,探寻安南态度,若其愿归还我大明子民,恳乞求饶,大明应有宗主国度量。若其不尊不从,一意孤行,再动大军也不迟。”
文臣附言者众。
朱允炆答应下来,问道:“既如此,安排谁去安南合适?”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下来。
出使解决问题,自然是成本最低的法子,无外乎路费,说说话就回来了,纯当一趟长途旅游。
可问题是,旅游的地方有点特殊,它需要出国……
万一安南胡氏不听话,真的一心反抗大明,撕破脸把使臣给咔嚓了,家里老婆孩子的怎么办?
出国有风险,出使需谨慎。
眼看要冷场,吏部尚书蹇义出班,推荐道:“臣以为行人司谭胜受可承担此任,其曾出使过三佛齐,去一趟安南,应不成问题。”
朱允炆微微点头,答应道:“既如此,就由内阁拟写敕令,问问安南胡氏意欲何为,是战还是降,让谭胜受早日出使。”
出使这件事,谁去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在于有人将敕令带过去,表达大明的态度。
敲定出使人员之后,朱允炆看向内阁郁新,道:“眼下张紞需去广西、云南,内阁只剩下郁新与解缙两位,人员偏少,事务却颇为繁重,就在六部尚书中,选出两人加入内阁吧。”
解缙和杨士奇等人在贡院批阅试卷,殿试之后还有得他们忙,加之内阁人员过少,容易专权,朱允炆便借张紞离开内阁的机会,扩大内阁。
此言一出,六部尚书之中各有不同心思。
谁不愿入阁,享受下“丞相”的待遇?
吏部尚书蹇义自不会争取,他刚上任吏部,不可能擢升内阁,倒是陈迪、茹瑺、黄子澄、暴昭、郑赐等人彼此看着,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郑赐沉默许久,最终选择了退出,作为工部第一人,大明最大的包工头,他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加入内阁,因为工部在今年准备兴修水利,疏浚河道,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项事关民生的大功绩。
与其入阁,统揽大局,不若做点实事。
朱允炆通过慎重考虑,命户部尚书黄子澄、兵部尚书茹瑺进入内阁,与解缙、郁新组成新的四人内阁。
在众多朝臣看来,两尚书入阁是最大的事。
但在朱允炆看来,接下来的命令更为重要:
夏元吉接替户部尚书,铁铉接任兵部尚书。
在历史上,夏元吉可以说是“大明第一管家”,其财政能力无与伦比,从农税司的运作、管理、户部钱粮调配等来看,他无愧于此殊荣。
将户部交给夏元吉,是最合适的选择。
寒梅惊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