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81章:李志文送货
天刚蒙蒙亮,熹微的晨光还未完全照亮整个李家庄,可村庄早已热闹非凡。在老支书和大队长的带领下,村民们如同出征的战士,精神抖擞地奔赴温室大棚的搭建场地。
昨天李辰溪一番详细的描述,在他们心中勾勒出了温室大棚的大致模样,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
李辰溪起了个大早,打算来看看村民们的进展。当他来到搭建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喜不已。
几个初具规模的温室大棚已经立了起来,在清晨的微风中显得格外醒目。
他走近仔细端详,发现这些大棚不仅外观看起来颇为美观,而且在实际功能上,似乎比自己原本设想的还要出色。村民们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独特的想法,对大棚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辰溪,你快瞅瞅,咱们搭的这大棚,中不?需不需要再改改?”
老支书看到李辰溪,赶忙迎了上来,眼神中带着一丝忐忑。毕竟,他们搭建的大棚和李辰溪昨天说的不完全一样,老支书心里没底,生怕白费了力气,辜负了村里投入的大量资源和精力。
李辰溪又围着大棚走了一圈,脸上渐渐露出满意的笑容,重重地点了点头,大声说道:“太行了!比我预想的还好呢!就照这样继续搭,没问题!”他的语气中满是对村民们的肯定和赞赏。
在这一刻,他深切地感受到,千万不能小瞧了老一辈人的智慧,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听到李辰溪这么说,一直悬在村民们心头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大家顿时干劲十足,原本就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此刻更是洋溢着满满的热情。
毕竟,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认可,这比什么都能激励人心,让大家干起活来更有动力。
看到村民们把大棚搭建得如此出色,李辰溪知道自己无需过多干涉。他转身走向停在一旁的货车,那车上装满了珍贵的黄花梨木。这些木料,可是李家庄意外的收获。
李辰溪开着车,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了一个偏僻无人的角落。
他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确定没有人后,迅速打开货车车厢。只见他双手在空中轻轻一挥,那些黄花梨木竟如同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原地,实则是被他收入了商店背包中。
完成这一切后,李辰溪又驾车绕了一圈,重新回到李家庄。他让村民们继续帮忙装车,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李家庄和那个偏僻角落之间。如此折腾了三四趟,才终于把所有的黄花梨木都妥善收入囊中。
这些黄花梨木老料,在二十一世纪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随便一块,价格至少都是千万起步。当然,那些在拍卖会上拍出过亿高价的黄花梨木家具,大多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成品,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原材料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个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个是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即便原材料稀有贵重,但从价值体现的角度来看,还是无法与成品相媲美。
与此同时,在科研所里,刚入职才两天的李志文,也迎来了他工作中的重要任务——“送货”。一开始,李志文想着谨慎行事,先小批量地运作一下。可经过李辰溪的一番点拨后,他意识到必须加大“供货量”,才能满足科研所的需求。
这一次,李志文来到独门院子的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着各种物资,都是李辰溪通过特殊渠道弄来的。他费力地搬出一筐鸡蛋和100斤腊肉,这些在物资匮乏的当下,可都是稀罕物。
尽管李志文已经成为了科研所的采购员,但每次进出科研所,依旧要接受严格的检查。对此,他毫无怨言。只见守门的子弟兵表情严肃,一丝不苟地检查着他携带的物品。
当子弟兵打开筐子,看到里面满满的鸡蛋和那一块块诱人的腊肉时,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惊喜。
“李同志,请进。不好意思,检查是规定,还望您理解。”子弟兵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客气地说道。
李志文微笑着点点头,温和地回应道:“没关系,我明白,这是你们的职责所在。”
进入科研所后,李志文径直朝着食堂走去。他牢记李辰溪的叮嘱,在科研所里从不乱逛,也不去打听那些不该问的消息,只是安安稳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生怕因为一时的疏忽而惹上麻烦。
此时,在办公室里的黄主任,听闻李志文采购来了鸡蛋和腊肉,一下子来了精神。他原本稳稳地坐在办公桌前,此刻却再也坐不住,迫不及待地起身,匆匆朝着食堂赶去。
“哟!这么多好东西啊!”黄主任一进食堂,看到那筐鸡蛋和堆成小山似的腊肉,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心里暗自想着,这个工作名额给得太值了!
不就是多一份工资嘛,能换来这些珍贵的食物,简直太划算了。在这个物资短缺的时代,钱的实际价值远不如粮票,而这些食物,更是有钱都难买到。
李志文看到黄主任来了,笑着说道:“主任,供货的人说了,过几天还有一批货呢。”
“好,太好了!”黄主任激动地说道,“你赶紧跟那边说,价钱不是问题,一定要把货留给我们科研所。
大家动作快点,赶紧把这些东西入库,给李志文结算。”
黄主任没有多问这些物资的来源,他心里清楚,每一个采购员都有自己的渠道和秘密,他只关心结果,只要能保证科研人员有充足的食物供应,其他的都不重要。
他的职责就是想尽办法,确保科研人员的营养跟得上,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听到黄主任的指示,负责入库统计、登记的工作人员立刻行动起来。在黄主任的干预下,这次的采购价比往常高出了两毛钱左右。虽然这样做不符合规定,但在这个食物极度短缺的年代,很多规定都已经无法严格执行。
如果不提高采购价,单位根本采购不到食物,这对于黄主任等人来说,无疑是失职。
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想要弄到一粒计划外的大米,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毕竟,如果价格和市面上一样,供货方完全可以卖给其他单位,说不定还能得到更多好处。
这种情况,其实上面的领导们心里都很清楚。
他们消息灵通,对下面的这些操作了如指掌。之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因为如果把规矩卡得太死,情况只会变得更糟,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就拿黑市来说,上面知道黑市的存在,但并没有彻底取缔,而是留了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有喘息的机会。
李志文拿到钱后,想了想,又对黄主任说道:“主任,李家庄种了不少计划外的蔬菜,我看一两周后就能陆续采收了。咱们科研所需不需要呢?要是需要,我可以去争取一下。”
李志文心里明白,村里和钢铁厂有合作,蔬菜不愁销路。但他现在是科研所的采购员,自然要为科研所考虑。
“都有哪些蔬菜呢?”黄主任好奇地问道,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最快能采收的是小油菜,之后还有蘑菇、白菜、萝卜、西红柿、豆角、南瓜等等。而且,以后村里还会养一些鸡鸭家禽。”李志文详细地介绍道。
黄主任听着,眼睛越来越亮,到最后甚至有些心动,恨不得马上让李志文去跟李家庄谈判,让他们把养的鸡鸭都卖给科研所。毕竟,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肉可是无比珍贵的。
“志文啊!你回去跟你们老支书好好说说,钢铁厂能给的价格,咱们科研所也能给,让他们尽量优先供应咱们科研所。”黄主任满怀期待地说道。其实,他早就知道李家庄和钢铁厂的关系了。
自从前几天和李辰溪见面后,他就特意打听了一下和李辰溪相关的事情。
“啊!这可能有点难。”李志文实话实说,“钢铁厂之前给村里的学校捐赠了不少东西,还提供了医疗支援,村里肯定得优先考虑他们。”
“尽力而为嘛!”黄主任拍了拍李志文的肩膀,鼓励道,“你去试试,说不定有转机呢。”
“行,我回去问问老支书和大队长。”李志文应承下来。实际上,他心里清楚,真正能做决定的是李辰溪。但在外面,他们都默契地不提李辰溪,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离开科研所后,李志文回到独门院子。一进院子,他就看到李辰溪和大鹏他们正围坐在一起,吃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瓜。
“志文哥,回来得正好,快来尝尝这哈密瓜,可甜了。”李辰溪热情地招呼道,一边说着,一边递过来一块瓜。
李志文接过瓜,先把采购得来的钱交给李辰溪,然后咬了一口哈密瓜,清甜的汁水瞬间在口中散开。
他一边吃着,一边把黄主任刚才说的话,一五一十地转述给了李辰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