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79章:磨豆腐
山洞里,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一根又一根的黄花梨木被小心翼翼地搬了出来。大家齐心协力,将这些珍贵的木料有序地放置在一旁。经过一番仔细清点,好家伙,再算上李辰溪家中原本就有的那根,整整八十根黄花梨木。
其中有一根最为粗壮,那直径,一个人伸直双臂去环抱,都难以将其完全围住,仿若一位屹立不倒的巨人,彰显着自己的不凡。
一部分木料被迅速装上了货车,可木料实在太多,货车空间有限,一趟根本无法将它们全部运走。
这时,村里经验丰富的木匠走上前,他蹲下身,仔细地观察着这些黄花梨木,用手轻轻抚摸着木材的纹理,时而敲一敲,时而闻一闻,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开始估算它们的价格。
一番斟酌后,木匠给出了一个价格。在李辰溪看来,这个价格简直低得离谱,就跟卖白菜似的。但他心里清楚,以村民们目前的见识和当下的市场环境,这个价格已经算是相当可观了。
毕竟,让村民们掏出几块钱,甚至十块钱去买一根木料,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剩余的木料,便暂时堆放在了学校附近的一块空地上。这些木料堆放在那里,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宝藏,散发着独特的气息。
经过一番核算,这些木材要是卖出去,所获得的钱数,和之前用来交换塑料膜的那一车玉米的价值,几乎相差无几。
即便稍有不足,李辰溪也毫不在意,大手一挥,爽朗地说道:“这点差价,就别算了,抹掉吧。”在他眼中,帮助村子发展,远比计较这些小钱重要得多。
安排好木料的事情后,李辰溪转身对身旁的村民说道:“麻烦大伙把村里那石磨清洗一下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十六叔,清洗石磨干啥呀?是要磨些啥东西吗?”负责清洗石磨的村民满脸好奇,忍不住开口问道。
李辰溪笑着回答:“我打算做点豆腐,大伙一起尝尝鲜。”原来,他这次回村,还带回来了之前一元购得的黄豆,心里早就盘算着用这些黄豆做一顿美味的豆腐。
村里只有一个石磨,而且是大家公用的。这石磨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承载着村里无数的回忆,见证了村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十六叔,我们帮您推磨吧。”那位村民非常自觉,主动提出帮忙,眼神中满是热忱。在他们心中,能为李辰溪做事,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李辰溪却摇了摇头,说道:“生产队不是有头驴吗?把它牵过来帮忙,这样省力些。”他想着,有驴帮忙,肯定能事半功倍,自己要磨的黄豆可不是一星半点,靠人力推磨,那得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那位村民听了,苦笑着解释道:“十六叔,那头驴今天休息呢。咱可不敢把它赶出来拉磨,要是让支书知道了,非得骂死我们不可。”在农村,生产队的牲畜可是宝贝疙瘩,它们的工作安排都有讲究,不能随意折腾。
而且,这些牲畜有时候比人还金贵,得精心伺候着,毕竟它们为农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辰溪听了,不禁在心里直呼好家伙。没想到,生产队的驴还有休息日。
要知道,在农村,村民们为了生活,几乎天天都在劳作,哪有什么休息日可言。后世的人们总爱拿生产队的驴打趣,可真正生产队的驴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安排,他们又哪里清楚呢。
“行吧,那就辛苦你们了。”李辰溪无奈地说道,脸上却依然挂着微笑。他知道村民们淳朴善良,即便没有驴帮忙,大家也会尽心尽力的。
“嘿嘿,十六叔,您这说的啥话,这点活儿对我们来说,那就是小意思。”村民们笑着回应,他们心里乐开了花。因为他们都知道,李辰溪向来大方,跟着他干活,从来不会吃亏。
很快,村民们就把石磨清洗得干干净净。石磨经过水的冲洗,显得焕然一新,仿佛在等待着一场特殊的使命。李辰溪见状,便一袋袋地把黄豆扛了过来。村民们看着那堆成小山似的黄豆,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
“十六叔,这些黄豆都要磨成豆腐啊?”有人忍不住疑惑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
李辰溪坚定地点了点头,说道:“没错,都磨了。”他心里想着,要做就做个痛快,让大家都能尽情享受这美味的豆腐。
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啊!于是,马上有人提议:“要不咱再叫两三个人来帮忙吧,这么多黄豆,靠咱们几个,不知道要磨到啥时候。”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没过一会儿,在村食堂干活的三四个妇女就被喊了过来。她们手脚麻利,经验丰富,一到现场,就迅速投入到磨豆腐的工作中。
磨豆腐的第一步,是碾片脱壳。妇女们将干黄豆分批倒进石磨里,然后开始推动石磨。石磨缓缓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独特的劳动之歌。随着石磨的转动,黄豆被碾压脱壳,变成了一片片金黄的豆片。
李辰溪本想着把豆壳扔掉,可村里的人哪舍得浪费这么好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就连稻壳、麦壳都视若珍宝,更何况是豆壳呢。于是,村食堂的人便把这些豆壳收集了起来,准备日后派上用场。
她们动作娴熟,手法专业,一看就是干惯了这种活儿的。这些活儿对她们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根本不需要李辰溪在一旁指手画脚。甚至,她们还让李辰溪回去休息,说这些事情她们完全能搞定。
“留点做豆腐脑啊。”李辰溪开口叮嘱道。提到豆腐脑,很多人可能分不清它和豆花、豆腐的区别。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凝结时间的长短。豆腐脑是凝结时间最短的,口感最为嫩滑;接下来是豆花,豆花继续凝结,就成了豆腐。
说到豆腐脑,甜咸之争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南方,人们习惯把豆腐脑叫作水豆腐或豆腐花,而且只放糖。他们觉得甜豆腐脑香滑甜嫩,口感绝佳,不管是撒上白糖,还是浇上红糖糖浆,都是人间美味,那甜甜的味道,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而在北方,豆腐脑大多作为早点食用,通常会放卤。这卤的烹制可有讲究了,要用鲜羊肉片和好口蘑汤,而且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不能用炖肉的技法熬卤,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卤的鲜美。浇完卤后,再加上各种佐料,豆腐脑瞬间香气四溢,让人闻着就食欲大增。
实际上,不仅是豆腐脑,就连豆腐的制作方法,南北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北方的豆腐又叫“卤水豆腐”,是用卤水作为凝固剂的。卤水中的钙镁离子与大豆蛋白相互作用,引发凝固反应,促使豆腐得以成型。
豆腐成型之后,还需要经过一道压榨工序,也就是用豆腐压豆腐的方法,压榨大约三十分钟,这样做是为了进一步排出水分,确保豆腐达到规定的质量,使其质地坚挺且富有弹性。所以,这种豆腐硬度较高,质地相对也比较粗糙。
相较于北方的卤水豆腐,南方的豆腐则采用石膏作为凝固剂,因此又称“石膏豆腐”。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其溶解度不高,与卤水相比,用它来凝固豆浆,速度要慢一些 。
除了上述两种,还有一种内酯豆腐。它采用“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因为葡萄糖酸内酯引发的凝固反应比较平缓,所以制作时可先对豆浆进行超高温灭菌,接着添加葡萄糖酸内酯,随后装盒密封。如此制成的内酯豆腐,保质期比用卤水、石膏制作的豆腐长得多 。
从营养成分的角度来看,同等重量的三种豆腐中,北豆腐的营养含量最高,其次是南豆腐,最后是内酯豆腐。在钙含量方面,南豆腐与相同重量的牛奶基本持平,北豆腐的钙含量甚至更胜一筹,反观内酯豆腐,钙含量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没问题!辰溪,你就等着吃美味的豆腐和豆腐脑吧。”大家热情高涨,干起活来格外卖力。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李辰溪磨了这么多黄豆做豆腐,他们一家肯定吃不完。
按照李辰溪以往的行事风格,很有可能会让大家都尝一尝。既然几乎人人都能吃到,那他们干活自然就充满了干劲,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我们村里有卤水吗?”李辰溪又关切地问了一句。他心里想着,如果没有卤水,那就只能配点石膏做南方的石膏豆腐了。石膏倒也比较容易弄到,上次盖房子剩下的石灰,再加工一下就能变成石膏。
“有!七奶奶家以前就是做豆腐的,她家肯定有卤水。”马上有人回应道,声音中透着一丝兴奋。
浸泡了一段时间的去壳豆片开始磨浆了。
这一步通常需要两个人默契配合:一人双手紧紧握住石磨的砻臂,有节奏地转动着;另一人则负责小心翼翼地往石磨里添加黄豆和水。随着石磨的转动,清水与黄豆片一同被磨成了细腻的豆浆,缓缓地从石磨的缝隙中流淌出来。
磨好的豆浆还需要过滤掉豆渣。妇女们拿出一个密实的面粉袋,将豆浆倒入其中,然后双手用力,一下又一下地挤压着面粉袋,豆浆便透过袋子,流入了下面的桶中。经过过滤的豆浆,变得更加纯净,泛着诱人的光泽。
接着,妇女们把纯豆浆倒进一个大锅里,开始加热煮沸。随着温度的升高,豆浆表面逐渐泛起一层细腻的泡沫,锅里还不时传来“咕噜咕噜”的声响。豆浆煮沸后,被装进一个按比例配好了卤水的木桶里,妇女们拿起木桨,开始轻轻搅匀。之后,便让其自然冷却、凝结。
最后一步是成形。村妇们拿出长约六十厘米、宽六十厘米、高四厘米的槽形木板,板面呈方格状。
她们先在一个个方格上,小心翼翼地铺上一块白布,接着用瓢把已然凝结的豆腐脑,轻轻舀进木板槽中,随后拿白布严严实实地盖住,最后压上一块木板,再摞上石头。这般操作,是为了把水分挤出去,好让豆腐脑进一步成型 。
当然,她们也没有忘记留出一部分豆腐脑,小心翼翼地端到李辰溪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