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35章:三婶回娘家
“回趟娘家只去一天呀?三婶,您娘家离这儿近吗?”李辰溪满脸好奇,忍不住开口询问。
三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耐心解释道:“不远不远,就在安平公社的杏花村。路程不算远,也就三个多小时的脚程。”
三婶提及娘家,眼神里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牵挂。以往家里日子艰难,自己每日为了吃饱穿暖发愁,连自家的生计都顾不过来,更别说有余力去帮衬娘家了。如今可不一样,家里的情况逐渐好转,手头也有了些余粮。】尤其是自家那三个孩子,跟着大哥李辰溪,生活水平直线上升,每天吃得饱饱的,一个个都长胖了不少。每次三婶来李辰溪这儿蹭饭,品尝着桌上的美味佳肴,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远在杏花村的父母。
上一次回娘家,还是过年的时候。爹娘为了招待他们,连家里下蛋的老母鸡都狠狠心宰了。从那之后,三婶虽然心里一直惦记着娘家,但因种种顾虑,始终没跟丈夫李旭强说起自己的心思。】直到昨天晚上,李旭强像是看穿了她的心事,主动提议让她今天一早带些东西回娘家看看爹娘。那一刻,三婶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得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李辰溪听完,微微皱起眉头,略带惊讶地说道:“这还不算远啊?三叔他怎么不一块儿去呢?”其实,李辰溪打心眼里是支持三婶回娘家探望的,如今日子好了,有能力就该多帮衬一下。
三婶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你三叔得去上工呢。再说了,家里总得留个大人照应着,所以……”
李辰溪稍作思索,随后大声说道:“我跟爷爷奶奶难道不算大人吗?来才,快去把你爹叫回来。”
三婶黄兰听了这话,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感动得不知该如何表达。从李辰溪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她真切地感受到,李辰溪是真把他们一家当成自家人看待了。
李辰溪转过身,满脸笑意地对奶奶说道:“奶奶,咱家里的腊鸭,让三婶带两只回娘家行不?还有咱们没吃完的那大半袋玉米,也给三婶带上吧。对了,家里罐头还有不?”
黄兰一听,连忙摆手,脸上带着几分不好意思,说道:“辰溪啊,可别,可别,我娘家那边……”
话还没说完,奶奶便轻轻瞪了黄兰一眼,笑着说道:“你娘家那边有啥呀?红薯、土豆,还是那粗得噎人的棒子面?行了,记住我家辰溪的这份好心就行。”
家里这些东西,可都是李辰溪辛苦拿回来的。不过在处理这些物品时,还得奶奶拿主意。奶奶心里别提多欣慰了,觉得自家孙子真是贴心,做什么事都能考虑到他们老两口的感受。
再加上这些年,黄兰两口子对他们老两口也一直孝顺有加,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人心都是肉长的,自然对李辰溪让三婶带东西回娘家这事,没有丝毫异议。只要不是那种毫无底线,什么都往娘家搬的“扶弟魔”行为,都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
奶奶说完,便转身去拿腊鸭和罐头。那大半袋玉米就放在屋子角落,等李旭强回来,让他直接背上就行。
黄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又是一阵感动。那大半袋玉米,瞧着沉甸甸的,少说也有六十斤。有了这些玉米,爹娘能撑到小麦收割,说不定还能剩下一些。还有那腊鸭和罐头,在娘家那边可都是稀罕玩意儿,平时难得一见。
虽说黄兰这段时间没回娘家,不太清楚具体情况,但看看周边村子的现状,心里也能猜到娘家日子肯定不好过。她心里明白,这都是侄子李辰溪特意为她考虑,让她回娘家时能更有面子。
哪怕没有腊鸭和罐头,就单单这半袋玉米,带回去都能让她在娘家被当成贵客对待。李辰溪又走进屋里,搬出那半坛子虎骨酒,一脸认真地对爷爷说:“爷爷,这虎骨酒是我们四合院陈医生送的。您平时可以适量喝点,对身体有好处,但可千万别贪杯啊。”这虎骨酒可不一般,不仅有壮阳的功效,还有其他诸多保健作用,平日里适量饮用,对身体大有益处。
老爷子一听,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连声应道:“好好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没过多久,三叔李旭强就回来了。李辰溪迎上前去,说道:“三叔,您不是学会骑自行车了嘛,骑车带三婶回娘家呗!反正这两天我不打算回城里。”李旭强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这段时间,李旭强只要一有空,就会摆弄侄子的自行车练习。如今,他骑车的技术已经相当娴熟,在村里的小路上骑行,那也是有模有样。
“那三叔可就不客气啦。”李旭强笑着回应,脸上满是期待。
黄兰则匆匆跑回自家屋子,小心翼翼地将一个盒子放回原处。她心里想着,已经拿了这么多东西,要是再把女儿的“存粮”也拿走,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来芳还浑然不知娘亲的这个举动,依旧笑嘻嘻地围在大哥李辰溪身边,又是捶腿又是揉背,使出浑身解数讨好李辰溪。通过这种小手段,她可没少从李辰溪那儿得到好吃的小零食。
还好她娘亲突然“良心发现”,不然等她回来发现自己的“宝贝存粮”没了,估计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上蹿下跳。
李旭强推着自行车,黄兰坐在后座上,两人兴高采烈地出发了。这次带了这么多东西,而且都是吃的,李旭强心里别提多得意了,想着到时候回了杏花村,自己肯定能成为村里最风光的女婿。
有了自行车,他们的行程速度快了许多。大概一个钟头左右,就来到了杏花村的村口。
杏花村的村民眼尖,一眼就认出了黄兰。“哟,小兰回来啦!”一位村民热情地打招呼,声音在村口回荡。
黄兰仔细打量着这些村民,只见他们面容憔悴,不少人都饿得瘦骨嶙峋,有些甚至都脱了相,差点让她认不出来。看到这一幕,黄兰心里一阵发酸。
李旭强停下自行车,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经济烟,满脸笑容地给大家分发。在这个年代,经济烟虽然不算高档,但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
村民们接过烟,望着李旭强夫妇离去的背影,眼里满是羡慕。那可是自行车啊!在他们看来,李旭强肯定是发达了。而且他们也注意到黄兰怀里抱着的东西,虽然用袋子装着看不清具体是什么,但猜也能猜到,大概率是粮食之类的宝贝。这年头,粮食比什么都金贵,人家还能拿这么多回娘家,实在是让人眼红。
“小兰这下可算是熬出头了。”一位村民感慨道。
“是啊,一辆自行车得花一两百块吧?咱村里也就大队长家有一辆,宝贝得不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想当年,黄兰出嫁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她嫁得不好,男方家里太穷。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了,抽完烟都赶紧给我干活去。再过二十来天,小麦就能收割了,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一位领头的中年人扯着嗓子喊道。村民们纷纷应和,转身继续投入到田间劳作中。
李旭强夫妇骑着自行车,沿着村里的乡道一路前行,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一栋低矮破旧的屋子前。
刚停好车,屋门口几个正在玩耍的小孩子就认出了他们,兴奋地大喊起来:“姑姑、姑姑……”这些孩子都只穿着一条破旧的裤子,上身赤裸着,一看就知道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黄兰有两个哥哥,这些孩子都是她的侄子侄女。还有两个年纪稍大些的男孩子没在门口,估计是跟着大人去地里帮忙干活了。
在杏花村,孩子们的生活和李家庄的孩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李家庄的孩子有书读,每天能吃饱饭,还有新衣服穿,日子过得无忧无虑。而杏花村的孩子,从小就得帮着家里干活,为了生计奔波。
黄兰小心翼翼地将那袋沉甸甸的玉米放下,揉了揉因为长时间骑车而发麻的大腿,然后从包里拿出一包糖。这包糖,可是侄子辰溪特意给她的,让她带回去给娘家的孩子们。
黄兰满脸笑意地给孩子们分糖,孩子们兴奋得眼睛放光,也顾不上手上沾满了尘土,伸手就去接糖。在农村,哪有那么多讲究,大家都信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不像在李辰溪那儿,总是要求孩子们先洗手再吃东西。
“姑姑,我也要,我也要!”孩子们一边喊着,一边迫不及待地接过糖,然后像一群欢快的小鸟,飞奔着去找爷爷奶奶。
最小的那个孩子跑得慢,跟不上哥哥姐姐们的脚步,急得哇哇大哭,那模样可爱又让人心疼。
黄兰走进屋子,看着略显凌乱的家,二话不说,立刻忙碌起来。
她先是拿起扫帚,仔细地清扫着地面的灰尘和杂物,然后又开始整理起屋子里的物品。她就是这样一个闲不下来的人,看到家里乱,心里就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