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354章 思想界的伯乐
大唐
甘露殿里的贞观群臣们捋了半天,才发现这个让大宋颜面无存丢人丢到家的西夏一国,居然是自己大唐在王朝末期,分封的一个外族小头领,还是河西并不繁华的一带,一个在大唐众多节度使中的一位的后代所造成的。
“我大唐安史之乱后的节度使问题就这么大吗?”这个事情让房玄龄这位以智谋著称的文官都不自信了,“宋朝这时候都传了好几代皇帝了吧?这都多少年了,我大唐作为前朝遗留的地方割据它还没有解决干净?”
李世民哼哼一声,干脆的道:“朕以为,这总不能赖到我大唐身上了吧?”
“朕的这个子孙有功必赏,是赏赐那个党项勤王之忠事。”
“即使后来党项做了有悖中夏的举动,那也是在我大唐之后了,大唐都没了还能怎么管?”
宋朝
赵大看完他一手建立的大宋,再一次在后世的手里迭到了一个个谷底,他冷笑道:“好教天下人知道,赵光义这厮不仅本人性格软弱如此,就连他的子孙们也个个这般。”
“一个个做大事的心气是没有的,粉饰繁华的功夫倒是有能耐的!”
【我们话归原题。
故而对于范仲淹这位宋代士大夫的佼佼者,张载也是早就对范老的名字如雷贯耳,得知范老来陕西了,他赶紧从横渠出发,赶赴延州,顺便带上自己精心撰写的《边议九条》,希望能够得到范老的指点。
范仲淹应该与张载进行过一次深入的对谈,只是具体的情形历史并无记载。我们只知道,年长30来岁的范仲淹最后语重心长地对小张说:
“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意思是,你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着力重振儒学,而不要想着从军博取功名。没说出来的一层意思可能是,唉,这已经过了建立军功的时代了,年轻人。
临别时,范仲淹送了张载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礼物,那是一本《中庸》,并且还勉励他说,读书要下苦功夫。
对于偶像的劝告,张载欣然接受了。他当即收拾行李,回家苦读儒学经典。
刚在庆州修完新城的范仲淹,惦念张载这个年轻人,遂请他到庆州相见。
张载应邀写了个《庆州大顺城记》,范仲淹自掏腰包,给了张载一笔钱当作稿费。
实际上,这是范仲淹对当时贫寒交加的张载的变相救济。
张载是幸运的,在人生关键的关头,遇到了这位“千古完人”范仲淹,不仅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而且经济上也得到了帮助。
张载把这笔钱存起来。10年后,他弟弟张戬进京考进士,用的是这笔钱。又5年后,张载本人进京考进士,还是用这笔钱。
大约600年后,明末大儒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张载确实幸运,遇到千古完人范仲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终生志业选择,还在经济上获得体贴的救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儒学也是幸运的,在11世纪这个特殊的时期得到了范仲淹的青睐。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说11世纪的中国,文坛最大的伯乐是欧阳修,那么,思想界最大的伯乐则是范仲淹,相信这无人质疑。
在宋初的儒学复兴运动中,范仲淹不仅发掘并帮助了张载,还直接指导或关怀过“宋初三先生”中的胡瑗和孙复,以及理学开山宗师之一的周敦颐。
范仲淹是一个举世罕见的人物,也是坦坦荡荡的君子,特别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
难怪黄宗羲说范仲淹一生没有一点儿瑕疵。】
“君子坦荡荡!这样的人难怪能被人加以文正的谥号美名千古啊!”扶苏看着额外科普的范仲淹事迹,他赞叹道。
但是,很可惜他大秦并没有谥号和庙号这个体系。
因为他的父皇认为,以子议父,以臣议君,这是以下犯上的表现,这是冒讳和不尊。
该怎么说呢,天天嘴上喊着礼法和纲常的儒家还提倡谥法呢,自己这个不喜欢儒家的老父亲倒是在这一点上比儒家还要儒。
不过,以前的扶苏或许是真的不理解父皇的用意,但天幕出现之后,他的眼界被逐渐打开,他的想法也被充实起来后,他现在就逐渐的明白了自己那位父皇的想法了:
那些人不配议论自己的一生!
东汉
“人世间伯乐难求啊!”庞统忽想起了自己半生未逢明主,纵然有天大的才华和本事,却因为长相的缘故一直被人疏远。而和自己齐名的那位“卧龙”先生,就得到了主公“三顾茅庐”和“如鱼得水”的待遇。
天幕之人在少年最窘迫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不但能继续完成学业,还在未来考取到了功名,真是一段佳话啊!
唐朝
秋日的凉风吹进了韩相公的书房,白日上天幕也演绎着韩愈感兴趣的事情。
这位致力于古文复兴和儒家改革的大文豪看着范仲淹和张载的这场世纪交汇,也一时感叹,道:“时也命也,一个在未来改变儒学的窘迫学子遇到了一个可以为天下人榜样的大士,这无疑为少年今后的人生路上,树立起了一盏明灯啊!”
对于张载的关学学术的内容,韩愈不得而知,但他此时就可以大胆的猜测,关学绝对如“横渠四句”一样是正道的大光明,也绝对的磊落堂皇。
因为关学的祖师张载有一位磊落的人生导师———范仲淹。
唯唯而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