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78章 贵族问题
在推行‘推恩令’之后,刘邦不仅解决了七国贵族问题,也为西汉后续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这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明智决策。”
\"明白了,推恩令就像是以温和的方式逐渐侵蚀那些贵族的权利,使权力更集中于中心,
同时避免引起大规模叛乱。” 嬴政恍悟。 \"好,秦铭你的智谋,为我国解决了一个大患。
现在,我们的国势稳定,经济繁荣,
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其他重要的政策和战略,确保秦国的长远和平与强盛。”
嬴政眼中光芒闪烁,满怀期望。
因此,在西汉王朝中期,诸侯的力量逐渐壮大,与朝廷力量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局面。此时身为汉武帝的董仲舒也开始觉察到这潜藏的隐患,为此,他在私下咨询了自己的亲信大臣主父偃,后者建议他颁布了一项后来被称为「推恩令」的策略。
所谓「推恩令」的实质内容极为简约:“即要求王国中的诸侯王死后,仅以嫡长子作为王位的承继者,并将其余儿子分配部分王国的土地,以此获得列侯的身份,由地方郡县统属监管。”
在此策略生效之前,王国的统治权威一直掌握在单一继承者的手中。但在「推恩令」执行之下,无论嫡长或是诸位儿子都有资格获封诸侯领地。这种变动削弱了王国的力量基础,在长久的时间线上, 政权无需再担心被周边诸侯力量威胁的问题。
听到这提议的嬴政激动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这是一个极好、绝佳的策略啊!它破坏并取代了只将继承权交给嫡出子女的规定;凡非独生子女的情况之下,王国的土地便会因为分配给更多的子嗣而日益稀少直至枯萎。”
但随之而来的疑惑涌上他的心头:“既然如此,则各诸侯是否会有反对之意?”
秦铭却悠然一笑:“如何能抗令不遵?如若不从,其下属子女又怎么同意放弃获得额外封赐的利益?非嫡之子哪有机会舍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倘若真的反对朝廷决策则必会产生与王室的嫌隙。如此推恩政策,影响的主体大致有三批人:
首先是诸侯的嫡长子。他们是对于推恩政策不满最大化的集体。原本他们拥有的土地份额会被削减以分与其余兄弟;其次是其他子弟们,这群人群体对这次政改抱有热情与期盼。按照过去的传统,他们在领土归属中并无自己的份儿,如今得以享受到汉武帝的恩惠和感激,心情自然大为欢畅;第三则是在场的各个诸侯自己——他们对皇帝的真实用心有清晰的了解,然而面对着分封不均可能会导致子女之间的矛盾,以及因此带来的亲情束缚,不得不妥协接受皇帝的提议。”
然而这似乎并非一个无解且不可逆转之阴谋。“这的确看似是一个棘手且复杂的问题。”嬴政深吸一口气继续沉思道,“但如果真有答案存在的话,其实很简单。”
“只要有一方敢于弑君并宣布此项命令为无效即可,问题是,哪一家贵族敢于对秦始皇动 ?一旦悟明白了其中利害关系后,我对这等手段产生了敬畏。”他接着说道,内心对古代策略的深奥感到惊叹。
嬴政随即意识到:“若早在这段历史更久远的年代就采取类似措施,后果将是极其灾难性的,整个历史的脉络可能会因此而断裂。”
“多谢幸运之至。”他感叹不已,“我们这个时代正逢这样的机遇,而推恩令无疑是我们对抗贵族潜在势力的最佳利器。”
带着一份难以隐藏的满足感与笑意,他想象着这一新法度即将给帝国贵族带来的困扰。不论何人对这一变革表示抗拒,都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有这推恩令在,这些贵族再也没机会在我帝国的根基上埋下种子,破坏它的生长与发展。”他自信地点点头,语气间透露着一股坚定的决心与乐观态度。他相信这个政策的出台会极大地巩固帝国的地位和安全。
有本事啊!
秦政确实很期待有人这样去做。这样一来,国家就可以轻松地并吞贵族的财产,这在历史上的故事中常有发生。就像是“和珅倒,嘉庆饱”这句话所说的,在大秦王朝同样适用。“贵族垮掉了,国库就充实了。”
“有了这个恩泽之后法令的公布,一定能让贵族的问题迎刃而解了,秦明,你这次真的是为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啊!”
“不知道你想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说出来朕就尽力满足你。即使你提出想封地自立称王,朕也会考虑,并且可以保证这个王国并不实施推恩令。”
秦明苦笑着回答,“陛下还是不用太过分了吧,这种事情不必特意放宽条件。而且我也没有想夺取地盘建立王国的意思。
只是说我确实需要一片地而已。”接着他问,“哦?那你究竟想要哪片地呢?”
秦政略有惊讶。没想到秦明竟会直接向他索求领地?秦明答:“是我所在的蜀山地界。”
“是蜀国的地还是只是单纯的蜀山?”这个问题引起了秦政的好奇。此前蒙恬征讨的路途中,秦明也一同参与并去过那个地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块远离繁华地带,经济相对贫瘠的地方?
要是秦明真的希望得到蜀国的整个疆域,秦政才会感到理解。“可是蜀地本身不算大。至于说要得到蜀山,这似乎稍微有点过于狭隘了。”
秦政猜出了秦明的意思,然而这提议让他感到了困扰。原因在于这个地方太过微小,若以此作为奖赏,恐怕显得有些吝啬了。除了勋章制度外,推恩令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值得授予蜀国这种级别土地的重要标志。
于是秦明进一步解释,“陛下知道的,虞溪和石兰她们都是来自蜀山这片土地,答应给予她们族群的保护是我的承诺。所以只需这个区域便够了。
况且,我现在管理着这个平和的商队就已经忙得很。若是要承担起管理一个国度的任务,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繁重了。”
尽管这样,秦明仍旧坚定地拒绝对这宗赏赐表示肯定。“那好吧。”
秦政叹了一口气说,“的确,你操持着这一个和平的商人团体,还不时地搞出些新的科技创造出来。工作确实是辛苦的。蜀山将属于你。你将是那个地方实际上的王,而不会被冠以头衔。
另外,朕会派遣官员每年为你运送十万石的粮食和十万两的黄金。这应当足以应对你在蜀山的开销。”
秦明无奈点头,尽管他手中的平和商会所赚钱的数目远超过这宗赏赐,而目前它还未在全国范围拓展开来。等到全面展开时,收入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但是既然这是皇帝赏赐的部分,如果秦明再三拒绝,就等于是在给皇帝的面子添堵。
秦政最后点头同意。“那么既然已定,那就无需再耽搁你的事务了。我将要着手准备推行新的恩令政策。” “陛下,请您稍等。”
“为何?”
“还有一个我想与你讨论的议题。”“是关于什么事情呢?”
嬴政对秦铭来寻谈事情颇感诧异。
当初,他对秦铭说明立场,并非希望秦铭涉足朝廷事务。然而,自从那次交谈后,秦铭并未越界,表现出很好的克制。因此,当秦铭表示此事事关财税时,嬴政以为可能涉及到私交或家庭事项。未曾想,对方却是直接提起了税收政策。
“税收之事?”嬴政略带困惑,重复道,“税收,秦铭何至于如此慎重提及?”
秦铭回应道:“诚如圣上的考量,平商号发展日渐壮大,税务是必然的责任。既然圣上已知我们的关系不只是表层,所以我提议讨论的是,如何合理而公平地进行财税管理。这样算不算踏入了朝廷的领地呢?或许可以视作是对朝廷政策的一种建议?”
听到这些言辞,嬴政微微颔首,示意请坐。此时的交流更为开放而坦率——不再隐藏着背后目的。
接着,秦铭提问,深入探讨税制:
“那么陛下的税收制度,大致由朝廷确立标准,比如亩产若干,农户需支付相对比例的赋税,是吗?”
“是的。”嬴政确认回答,展现出对此议题的深刻了解与重视。
紧接着秦铭又追问:“那么,农人需交的税是多少?商人的赋税如何收取?”
旁边的章邯,负责给出详尽的回答:“农人税按收入征纳二十税之一,商人则是四税其中之一;根据各郡县辖内耕地的不同规模,征款直接划转至上层财政渠道。”
听完这一解释后,秦铭点头,表明了自己的疑问:“如此说来,税赋完全只依据各个县区上报的数据吗?”
“不过陛上似乎觉得有误。”秦铭继续发问,“若在历史长河,无论什么朝代,官员总倾向于从额外赋税中寻求私利,累积自己的财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