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惜惜易昉

第264章(1/1)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264章

许多话不便说,谢如墨告辞了。

宋惜惜沉思了许久,有些事情似乎是想通了,又觉得没完全通达。

梁嬷嬷见她困扰,犹豫了一下想上前,被陈福拦下,陈福冲她摇摇头,“去给哥儿拿些吃食吧,练了这么久的手劲,该累了。”

梁嬷嬷看着陈福,轻叹着道:“好!”

她转身去了厨房,陈福跛着脚过去,在厨房里压低声音说:“我知道你想说与姑娘听,但莫现在说,等过了门再说。”

梁嬷嬷点点头,“知道了,只是见姑娘困扰,一时冲动,我知道冲动不得。”

她也叹气,“王爷弃兵权的事我也是今日才知道,联想起前前后后,大概也知道王爷是为了姑娘放弃兵权的,这是皇上拿咱们姑娘当诱饵,钓了王爷呢。”

陈福道:“这些话心里明白就好,别出去乱说。”

“知道的,这些话怎能出去说?只是王爷对姑娘的心意,姑娘竟是半点不知,当日求娶过的事情,夫人也是不许告诉她的。”

陈福眉目凝起,“那时,夫人是怕了,如果北冥王没上南疆战场,保不准夫人就同意了,只是没想到,千挑万选的,选了个歪枣。”

梁嬷嬷心里悲戚,眼底红了,“夫人那会儿没选世家和文官之子,是知道姑娘性子野惯了,世家和文官清流府中规矩严明,而且见过不纳妾的世家子弟吗?唯有那战北望敢跪在夫人的面前承诺,永不纳妾,夫人也是一时被蒙骗了。”

“别说了,别说了,快给哥儿送些吃的吧,瞧哥儿刻苦的样子,真真叫我心疼,日日还喝着药呢,还不忘练手劲。”

陈福怎不心疼瑞哥儿啊?是宋国公府唯一的小儿郎了,且吃了那么多的苦。

翌日,宋惜惜便带着瑞儿去了族中祠堂。

刚回京那日便已经派人知会过宋太公,请集合宋族的人,开祠堂把族谱上瑞儿名字后面早夭两个字划掉。

因是宋惜惜不能进祠堂,所以领着瑞儿到了门口,便由陈福带他进去,她在外头等着。

族中定然有许多人不相信,有些人还想着把自己的儿子过继到国公府去承爵,就算相信也说不相信。

因此需要由陈福去说明白来龙去脉,道官府已经承办了此案,人贩子也陆续落网。

抓了瑞儿的人贩子还没找到。

陈福不会特意交代这点,只说灵州的官府已经上报了朝廷,瑞儿也进宫去见过皇上和太后了。

入宫之后也去了孔家,与孔家那边相认了。

有了这些,宋族纵然有些不信的,也只能相信了,加上瑞儿的模样与他爹十分相似,因而尽信的人很多。

宋太公见议论声止,便请了族谱上来,告了列祖列宗,把瑞儿重新写上族谱,至于早夭那一笔便划了去。

宋惜惜在外头等,只听到里头人声鼎沸,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开始也有些担心,但是听得宋太公喊了请族谱,她便知道瑞儿在宋族的身份分明了。

有了瑞儿,就不需要再从族中过继,之前挑的人选人家确实也不满意,因而只是议论了几句就没有别的话了。

宋太公庆幸,幸好上一次没定了人选,否则,就会有人一场欢喜一场空,回头会不会闹事也未可知。

宋太公既激动又心酸,问了孩子许多事,孩子都是写给他看的,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也好在陈福说了,丹神医保证会痊愈的,只需要花些时日去治疗。

太公告诫众人,宋国公府只要还有血脉在,宋族就不会没落,维护好瑞哥儿的利益,就是维护宋族的利益。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刚觉醒系统,她爸让我滚远点?
我刚觉醒系统,她爸让我滚远点?
【全民修真】【慢热爽文】【热血逆袭】【轻松爆笑】【老6系统】【单女主】【放心入,绝对不坑】修真历529年。高中生云陌辰一觉醒来,意外觉醒了吸收血气就能变强的系统。然而让他头疼的是,自己相恋三个月的女朋
憬江言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百年前,陈青源进入了一个名为天渊的禁区,魂灯熄灭,世人皆认为他死了。今日,陈青源虽然活着走出了禁区,但是修为尽废,灵根断裂。面对红颜的悔婚,各宗的欺压,陈青源该如何是好?“陈青源,我给你两个选择:一,
佚名
沐潇的三生陈青源董问君
沐潇的三生陈青源董问君
百年前,陈青源进入了一个名为天渊的禁区,魂灯熄灭,世人皆认为他死了。今日,陈青源虽然活着走出了禁区,但是修为尽废,灵根断裂。面对红颜的悔婚,各宗的欺压,陈青源该如何是好?“陈青源,我给你两个选择:一,
佚名
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热血】【无敌】【情感丰富,不喜勿入】万年前,妖族和魔族降临世间,它们力可拔山,吞云赶月,以人族为血食,人族可生存的区域不断减少,现在,天下九片大陆仅剩一域,人族武者用血肉筑成城墙,抵御异族,在危急存
一阵乱写
六零:迎娶科研大佬后,他赢麻了
六零:迎娶科研大佬后,他赢麻了
【六零科技强国军婚】“要么嫁给他,要么去下乡,选择一个!”刚睁眼就遇到了人生难题,要么嫁给一个出轨自恋狂,要么去下乡。她一翻白眼,这还用想?她宁可去干活赚公分,也不能在婚姻上屈服!于是,乡下多了一个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