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征秦始皇嬴政

第457章 陛下说什么是儒道,那什么才是儒道(1/2)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457章 陛下说什么是儒道,那什么才是儒道

“那就是推行儒道……”

我特么?

你说啥?

还真是推行儒道?

听到冯征的话,嬴政顿时一阵无语。

“若是能推行儒道,朕也不用如此纠结了,且儒道之推行,断不可行也!”

嬴政听罢,顿时说道。

“陛下莫急……”

冯征听了,笑道,“臣说的不是真正的顺从大公子……而是,找了个看似折中的法子……”

什么?

看似折中?

嬴政听罢,不解问道,“却是何意?”

“陛下,臣问陛下一句,何为儒道,何为法学?”

恩?

何为儒道,何为法学?

嬴政听罢,凝眉道,“儒道者,自然是孔孟那么一番说辞。而法学者,乃是鬼谷荀子乃至于韩非子一番论道学术也……”

“呵呵,陛下,臣下斗胆,臣下认为,不是这样。”

冯征听了,笑着摇头。

什么?

不是这样?

嬴政顿时好奇问道,“卿,那你说什么是儒道,什么又是法学?”

嬴政心说,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世人皆知,儒道自然就是孔孟之道,而法学,正是鬼谷荀子韩非所主张的论道学术。

怎么到了冯征这里,就说不是呢?

“陛下,孔孟,已经过去数百年了。”

冯征一笑,“而法学虽近,也几十年了。儒家法家,兴盛多年,他们内部派系也是不断,这说明,儒家法家,本身也没有完全统一的论调!如此,那就简单了!”

他躬身道,“臣认为,只要是陛下需要,那么儒道就是法学,只要陛下不需要那么法学也是儒道。”

恩……恩?

咝?

听到冯征的这一番话之后,嬴政眼眸一闪,心里一动,随即,莞尔一笑,意味深长的说道,“有些道理!卿,说下去!”

“诺。”

冯征笑了一声,“陛下,大公子不是喜欢儒道吗?可是,大公子见过孔孟吗?没见过吧?别说大公子,那位淳于博士见过吗?也没见过!

别说淳于博士,就算是李相的老师,大名鼎鼎的荀子,也未曾见过孔孟啊!

如今,孔孟留下的,那也只是一些著作,以及一些话语。

陛下,书,永远都是死的,而人的嘴,永远都是活的!

臣认为,词有百般意,全凭所需人!”

“词有百般意,全凭所需人?”

嬴政听罢,独自吟了一遍,随即眼前一亮,奇叹道,“此乃至理名言也!”

没错,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书里的文,在不同的时候可以解释出不同的意思来,那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当下所需要的意思!

所以,冯征才会说出那么一句,只要陛下需要的儒道,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儒道。

只要陛下不需要,那么,儒道就是法学,法学,就是儒道。

这一切的解释权,不是看书里的人,而是,看谁需要,看当下需要哪种!

毛神大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不服就干!撸袖子搬空家产再下乡
不服就干!撸袖子搬空家产再下乡
关于不服就干!撸袖子搬空家产再下乡:好好的系统被撞成了脑残,重启了十六年都没重启明白,连累末世而来的白诺也被撞坏了脑子浑浑噩噩的过了十六年,好在她有宠爱她的家人,可以让她健康长大。直到妈妈牺牲、外公外婆接连出事,白诺因此差点被表舅一家给卖了,关键时刻把脑子撞好了,系统也重启成功了。那咱就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反正一个都别想活!若她身在地狱,那就拉着所有人一起下地狱。就在她处理完一切准备拿着外婆留下
墨染苍凉
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
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
无系统 没有金手指 种田文 权谋文 穿越汉末,依靠领先千年的智慧,广开田,练精兵。。 当群雄还在强征兵丁,他已经精兵无数。 当别人的武将还在为一匹赤兔马互相争抢,他已经组建数万赤兔马军团。 当诸侯还在为钱粮发愁之时,他正在洗劫天下。 步步为营,一路横推,从此再无三国。
爆炸鱿鱼
废柴修真记洛尘张小曼
废柴修真记洛尘张小曼
“一代仙尊”洛尘遭人偷袭,重生回到地球。地位普通的他,面对女朋友的鄙视,情敌的嘲讽,父母的悲惨生活,豪门大少的威逼挑衅。他发誓,一定要改变命运的不公,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告诉所有人,他洛尘,曾经来过。
洛书
名诗三百震诸国,我只想当富商!
名诗三百震诸国,我只想当富商!
一朝穿越,人在大虞。 江寒很懵逼,然而原主的身世让他更懵逼: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穿越到一个倒霉蛋身上就算了,开局还遇上了狗血的退婚。 江寒重活一世,只想经商搞钱,钓鱼泡妞,过上奢靡无度的日子。 第一步,先把婚书还回去。 第二步,把生意搞起来。 第三步,逛逛教坊司! 于是大虞多了一个商人,也多了一个诗仙! 当时退婚的未婚妻也
倚楼望明月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关于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隋末,李善道初为求活,投奔了在瓦岗落草的同乡徐世绩,后经奋斗,与李世民并为当时双雄,一决胜负。
赵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