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 七十四章 孙可望的小心思
李定国和孙可望两人开始仔细研究起攻城的策略。
经过一番观察,他们惊讶地发现武昌城的城墙异常坚固,而且城墙上守卫森严,易守难攻。
如果强行攻城,恐怕会给自己的军队带来惨重的伤亡。
正当两人陷入苦思冥想的时候,一名探子匆匆赶来报告,称在武昌城的西北角发现了一条废弃的下水道,可以直通城内。
这个意外的发现令李定国和孙可望对视一眼,心中涌起一丝喜悦,也许这就是突破武昌城防线的绝佳机会。
他们当机立断,迅速派遣了一支由精锐士兵组成的小队,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潜入下水道。
这支小队肩负着无比重要的使命,他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因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绝对不能发出丝毫声音,否则一旦被敌人察觉,整个行动计划便会功亏一篑。
只要能够成功潜入城中,他们所立下的功劳将会堪比首登之功,这种殊荣在攻城战中实属罕见,可以说是难得的大功一件。
正因如此,他们怀揣着巨大的期望和决心,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艰险的征途。
然而,当他们真正踏入城内时,却惊愕地发现实际情况,远比他们预期的更为复杂棘手。
下水道内部犹如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四处遍布着各式各样,令人防不胜防的机关陷阱,稍有不慎便可能触发其中暗藏的致命杀机。
面对如此恶劣险峻的处境,队伍中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压低嗓音,冷静地下达指令,告诫众人务必加倍小心,步步为营。
可就在此时,异变陡生!
只见一道冷冽的暗箭猝不及防地从无尽的黑暗中激射而出,一名士兵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瞬间便惨叫一声,直直倒地。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在场每个人的神经都瞬间紧绷到极致,他们愈发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脚步,生怕再次遭受同样的袭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清军闻风而动,逐渐朝他们聚拢过来。
眼看着局势越发危急,参将迫于无奈,只得咬牙下令撤退。
靠偷偷潜入城中这一条路显然行不通。
而武昌城有三万守军,大西军也仅仅只有三万士兵,并且没有足够的火炮和大型攻城器械。
如此这般,攻城对于大西军来说显然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
大西军之前所面对的敌人,一直都是明朝内地的那些州府军队。
明朝的精锐部队,则全都在北境防范着建努和蒙古鞑子。
因此,大西军才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掌控整个四川地区。
然而,整个四川省唯一能够与他们形成抗衡之势的就只有秦良玉了。
可自从秦良玉手下的白杆兵,被抽调走一部分前往辽东之后,她手中便只剩下区区数千兵马与其周旋。
大西军不像李自成那样,与大明正规部队打过像样的战斗,即便是李自成也曾经多次被明朝的精锐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但神奇的是,每当李自成陷入绝境、即将被歼灭之际,建努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破关入侵,或是干脆直接南下抢掠。
这其中的缘由实在是让人玩味不已。
相比之下,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军压根儿就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战役。
他们错误地认为攻打武昌城也会像之前进攻四川那样轻松容易。
李定国却是能认清现实,他已经知道攻下武昌,在没有足够的火炮与援军的情况下,仅靠两部三万多人马基本上是无法攻下武昌城。
随即他萌生了退意,而孙可望一向在大西内部都被李定国强压一头,心中对这位兄弟可没有表面那么好。
见李定国话语间不断的想要撤军,孙可望不断的嘲笑他李定国畏首畏尾,没有大将风范。
而李定国深知,仅靠孙可望一万五千人马攻打武昌,不管最终结局如何,自己都难逃罪责,无奈只得与孙可望一同攻城。
李定国思考片刻后,提议:“我们可以利用夜晚进行偷袭。”
孙可望对这个计划充满疑虑,他认为这样做太过于冒险了。
与其说是为了大局考虑,还不如说他是因为李定国的主意,若真攻下武昌城,那首功必定是他李定国的。
但李定国却坚持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敌人预料不到,我们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
尽管如此,孙可望最终还是否定了李定国的建议。
经过一番商讨之后,他们决定趁着夜晚的掩护,采取行动。
李定国将负责发动一场佯装攻击,以分散敌军的注意力;而孙可望则率领部队趁着夜色从北门发动突然袭击。
那个晚上,大西军的孙可望所部悄然无声地向武昌城的北门靠近。
与此同时,李定国带领一部分兵力对南门展开了猛烈的佯攻,成功地吸引了敌军的关注。
双方军队紧密协作,云梯车高耸入云,大西军奋不顾身地向上攀爬。
然而,尽管北门的守军数量相对较少,但城头上源源不断扔下的无数雷石、滚木以及守城用的猛火油,给大西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眨眼间,大西军就在守城士兵的顽强抵抗下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随着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孙可望见形势不妙,无奈之下只好下达命令让全体军队撤退。
尚可喜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目光冷冽地注视着远处狼狈逃窜的大西军。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凶狠而残忍的笑容,仿佛在欣赏自己手下败将的惨状。
这一刻,他心中悬着的那块巨石终于落地。
没有人能理解他内心深处的苦楚,如果此刻武昌城失守,那么摄政王多尔衮必定会严厉质问和责罚自己。
接连不断的失败,已经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尽管他身为清廷的异姓王,但对于这些满清朝廷而言,一个投降过来的王爷根本毫无地位可言。
或许,他们甚至不需要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可以轻易地处死自己。
更何况,崇祯皇帝早已断绝了他的后路。
当扬州朝廷公布十大汉奸卖国贼名单时,他尚可喜的大名赫然列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