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851章 论学堂里惊天下,十万王师围金陵(一)
百家百工的士子,也无不执礼,紧张的等待太子的宣判。
——李从璟则认为世上没有那么多真理,即便有,也没多少一成不变的真理。他到这里的目的,还是借机向天下表明大唐的治国治学态度,言明朝廷对士子的取舍之道,为天下读书人指定方向。
在杨悫想来,李从璟肯定会站在他这一边。
不被君王需要的治学治国思想,是没有存在价值,注定要消亡的!儒家之学都没了,哪里还有儒家士子?
士林震动,江山震动!
即便知道了,又如何?只有得用的士子,才有资格考虑国是。
只有适合君王稳固自家江山统治的思想,才是君王需要的思想。
杨悫道:“士农工商,各有区分,士子治天下,铸城之事,自然由贩夫走卒去做。”
所以百工,永远没有地位。
共同享用这座江山。
百家士子大感快意,却又受王不器感染,皆感悲凉。
戚同文觉得杨悫说的有道理,同样问题也很大,失之片面。但要如何杜绝杨悫提到的武人乱国的问题,戚同文又一时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王不器最后向李从璟执礼,“百家学问,取舍有道,天下士子,良莠不齐,还请太子斟酌!”
王不器颔首沉默。
博士王不器。
所以君王和儒家士子会一拍即合。
儒家对百家百工的打压,不是因为看不起,而是利益之争!
戚同文没有言语,末了叹道:“先生之言,固然高见。”心中却不这样认为。
百年,千年,两千年。
因为君王会支持他们!
而李从璟听了这话,也终于明白,为何江淮还在大战时,朝廷就有官员劝朝廷息兵戈——虽然那人被李从璟丢到了江淮前线——但不是人人都能去前线的,而对于儒家士子而言,他们依旧沉浸在自己美梦里。
但那又如何,谁会在乎呢?
江南北奔的士子如查文徽、陈陶、史虚白等,则是震惊不已。
在打压武人这一点上,君王与士子的立场是一致的。
众人见之,都不免诧异。学院两大家,杨悫与王不器,是最德高望重的人。只是平日两人私交甚笃,此时竟然对立起来?
于是儒家士子趁机而起。
于是,废除科举制。
儒家士子哪里又会知道,天朝之外,万力之远的地方,会有撮尔小国在千年后强势兴起,犯我疆土?
李从璟看了一眼拜倒在堂中的杨悫,从小案后站起身。
杨悫话说完,向李从璟深深一礼。
他这话说出,儒家士子又是齐声喝彩。
今日是学院放假之日,赵普来到论学堂时,这里已是人满为患,千百人或坐或站,将论学堂挤得水泄不通。这些人不仅都是学院的先生、学生,还诸多新近从江南北奔到洛阳的士子,查文徽、陈陶、史虚白都站在其中。
直到锦绣山河万里凋敝。
李嗣源是如何做成帝王的?他先前不过是一个臣子,是领兵大将,而一朝为士卒“披上龙袍”,就反攻洛阳成就了大业。
杨悫皱眉,“博士缘何发笑?”
王不器又问:“祭酒着丝绸、食五谷,然丝绸、五谷从何而来?”
狼狈为奸。
话音落,平地起惊雷。
儒家在汉初做到了,日后更会。
骤然,他发出一阵大笑。笑声响亮,礼堂外也听得到。笑声苍凉而悲哀,却又让礼堂内的人都不忍听闻。
杨悫是儒家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自然手到擒来,“天下定于一人,自然得太平。”
然而无论如何,天下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总是事实。天成以来,本朝用书生治国,总是收获了许多效果。
而儒家的礼,儒家的忠君思想,则为这件事披上了完美的伪装。
在人群前,有二三十张案桌依次摆放,王不器、杨悫、戚同文等学院的祭酒、司业俱都在座,包括一些身份清贵的博士。矮台上,四张相对摆放的小案前,却是空无一人。
这副景象的确很是让人神往,想想都让人热情澎湃、不能自己,儒家士子听了,个个热血沸腾,大赞不止。
李从璟不置可否,连表态都没有。
自打上回儒家学生与百家学生群殴过之后,学院里这些时日的气氛就有些沉闷。虽然带头的学生都被关了禁闭,学院正常的运转秩序看似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实则眼下正是人心不安之际。
王不器八风不动,“不行杀戮,便无征战,江南诸侯,谁愿引颈受戮,将城池百姓双手奉上?”
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解除武将兵权!同时扶持、重用另一股势力,抗衡、打压武人!
“定于一人,此乃何人?”王不器问。
“一言以蔽之,天下治、乱的根由,在礼。天下大治,是因为礼仪大兴,天下大乱,是因为礼仪荒废。朝廷要重现初唐盛世,就得重塑礼仪,兴儒家之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才是治国治学正统,已是毋庸置疑。臣言尽于此,还请太子明鉴。”
君王的心思,杨悫和他背后的无数儒家士子,都看得分明。
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