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36章 第36集《摄大乘论》
二十(24)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亲近善友)
菩萨开始历练以后,他会觉得自己还是有所不足,他应该再用功,再有进一步用功的机会。进一步的用功,第一个是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持戒,一个是破戒,我们作一个说明。这个持戒,就是他戒行清净、威仪具足,这种人我们很容昜亲近,他有摄受力。第二种人破戒,这个破戒不是破四重戒,而是说他的戒行有所亏损,威仪不具足,他可能对于一些微细的戒行不重视。这两种的善知识,我们应该平等的亲近。我们作一个说明。蕅益大师说善知识必须有三种相貌:第一个要有正见,他要通达大乘的缘起;第二个要有慈悲心,你有正见,你不喜欢教授别人也不行,要有想要利益众生的心情;第三个是方便,他有善巧方便的教化。菩萨具足正见、慈悲、善巧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威仪,有的是威仪具足、有的是威仪不具足,这个时候,菩萨都应该要平等亲近。
我们众生,有些人的本性比较厚道,他看一个人,他很自然就能够看到他的优点,这种人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善知识,得到很多很多的法宝,使令他心中的光明灯,很快就点燃起来,得到善知识的加持很快。有一种人是生性刻薄,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就是多生多劫有这样的等流习惯,就很容昜看到别人的缺点,然后障碍自己。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要调伏自己,不管别人威仪具不具足,只要他能够开导我们产生正见,我们都应该平等亲近,见得不见失,就是这个意思,叫亲近善友。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廿一(25)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听闻正法)
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不是要攀缘,重点在于能够听他的开导,加强心中观照的智慧。我们一个人长时间不听法,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哈──)一个人外表面目可憎,内心也一定是可憎。我们一个人长时间没有熏习大乘佛法,就表示你不断的熏习妄想,因为你不是被妄想熏习,就是被佛法熏习,你就是退步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内心不断的变化流动,你一定要保持进步,就是要多听闻佛法。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廿二(26)以殷重心住阿练若故(住阿练若)
前面是智慧的栽培,这个地方是讲禅定。这个阿练若就是寂静处,我们应该要选择一个远离愦闹、息诸缘务的寂静处,来修习禅定,对治心中的散乱,加强心中的堪能性,因此这个禅定是很重要的。你的禅定增加,不管自利、利他的功德,都往前迈一步,因为所有的功德都是以心念来主导。你心念强,所有的法在操作的时候,就多一分的力量。所以佛陀劝我们:你在加功用行的时候,要找一个寂静处。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廿三十四成满 于世杂事不爱乐故(离恶寻思)
这个杂事是世间的五欲。前面菩萨在经历弘扬佛法、修学六度的时候,是在人世间打滚,当然心中也留下很多的回忆、很多的影像。在修禅定的时候,要把蕴留在心中的那些影像全部逼出来。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杂染的影像,应该要远离恶寻思,远离种种贪爱的烦恼,要用诃责的方式,来诃责我们对这些影像的爱取。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妄想有两种:一种叫散动妄想,它是比较粗的,就是平常打的这些妄想。我们在修专注的时候,这些散动妄想你不对治便罢,你一对治,往往愈对治愈多。所以刚开始修禅定的时候,你要念佛就只管念佛、你要持咒就只管持咒,刚开始这些粗重的表面妄想,你都不要对治。但是慢慢的你心专注以后,心中有正念力、一片寂静的时候,就会把内心深处叫做微细坚固的妄想逼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对治了。所以《楞严经》讲:这个坚固妄想,要诃责、对治。这个地方,就是当我们把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坚固寻思逼出来的时候,要远离它,远离就是诃责。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廿四(28)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29)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作意功德)
我们在成就禅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得到禅定,有时候会喜欢寂静,有时候会忘失大悲。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在禅定的心中,要不断的作意一件事,就是我们应该远离小乘的功德,这种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功德要远离;要追求多事、多业、多希望住的广大功德,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这个作意功德,佛陀在前面也讲过好几次了。这个地方为什么要不断的提醒作意呢?从人性的角度,修学声闻法是比较容昜的,因为跟人性比较接近,但求自利,不欲度人。修学菩萨道,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是严重违背人性。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要我们不断的提醒自己。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廿五(30)远离恶友故(31)亲近善友故(助伴功德)
在修行当中,一定会有同参道友,我们一定要远离伤害自己菩提心、伤害自己正见的恶知识;要亲近增长菩提心、增长正知见的善知识,这就是助伴功德。在《华严经》上说:你亲近一个恶知识,比接近老虎还可怕。因为你亲近老虎,它顶多伤害你今生的生命,死了就算了,你来生可以重新开始,这只老虎对你的来生没有影响,它的伤害仅此一生。亲近恶知识,他告诉你一个错误的观念,你依止这个观念,产生错误的行为,招感错误的果报,来生也是这样、来生也是这样;要直到哪一天,又遇到一个善知识,把这个错误的观念改变,才会停止。所以恶知识的伤害,是多生多劫的伤害。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善巧的远离恶友,亲近大乘的善友,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第二十六。前面是菩萨在经过弘法利生以后,再作进一步的加行;这个地方,菩萨经过加行以后,开始有三种的功德增上。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廿六(32)恒修治四梵住故(无量清净)
菩萨经过以大悲心为上首所修的禅定,乃至智慧时,这个时候菩萨释放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个时候,内心更加的清净圆满,无量清净故。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廿七(33)常游戏五神通故(得大威力)
前面菩萨得到禅定,依止禅定而引生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使令菩萨变成有大威德。菩萨有神通以后,度化众生就更有力量。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廿八(34)依趣智故(证得功德)
前面是利他的善巧,这里是讲菩萨的自受用。真正的智慧是根本无分别智真实的现前。菩萨虽然广度一切众生,内心安住在无所得的清净心当中,证得功德,这个叫成满业,十五、成满业。
菩萨已经慢慢成满内心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这个成满,也包括从前面的自我充实、培养正念、历事练心、培养福德,然后弘护正法、修学六度,到加功用行、功德增上。
我们看菩萨的第五个阶段,菩萨到这个时候,开始要教授弟子、续佛慧命,要把续佛慧命的工作交给下一代的弟子。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廿九(35)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御众功德)
菩萨在教授弟子的时候,弟子有两种:一种是安住正行的弟子,他安住在戒定慧,叫正行;有的弟子他目前的安住叫放逸,做种种放逸的事情──破戒放逸的事情,叫安住不正行。但是菩萨应该对这样的弟子,都不能够舍离,叫御众功德。在《瑜珈菩萨戒》讲到菩萨摄受众生,要根据两种的情况而摄受:第一个,对方有大乘善根。一个人要没有大乘善根,你要摄受他就很困难,今生才开始栽培就很困难。就是他前生有大乘善根,虽然他暂时表现放逸,但是不怕。
为什么?善根能够破除黑暗,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所以他即使暂时的放逸,只要他的善根被启发起来,这个放逸的因缘就马上消失,因为这只是暂时的妄想,当善根出现的时候,那些乌云自然就消失掉,所以菩萨的重点在于他是不是有大乘的善根。第二个,他跟菩萨是不是有因缘,这也很重要。你想度化他,他不让你度化,这也没有用,这第两个是因缘的考虑。不能把安住正行、不安住正行,当作是不是摄受的考虑,这是重点。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三十(36)言决定故(决定无疑教授教诫)
菩萨在教诫弟子的时候,所说的法一定要决定而没有疑惑,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学术界跟宗教师的差别,学术界讲的话,永远是模棱二可──这个事情有时候有功德,但是另外一个地方也说有过失,到底怎么样,你自己判断!所以我们听学术界的演讲后,不能产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悉檀完全不具足。所以菩萨说法,一定要为众生作出正确的抉择,言决定故,就是要作一个无疑的教诫,这样子才能够产生四悉檀。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