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8章 第8集《摄大乘论》
壬二、广(分二:癸一征;癸二答)
癸一、征
所以者何?
癸二、答(分二:子一释不为声闻说;子二释为菩萨说)
子一、释不为声闻说
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
先回答,佛陀为什么不为声闻人说这种不思议境呢?这个阿赖耶识的观念,因为声闻人的根机,不于一切境智处转,声闻人他的基本思考是出离心,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
在这种强烈出离心的驱动下,他的心情一心一意的想要趋向涅盘;所以对于成就无上菩提、成就万德庄严,他是不生好乐的。所以他只偏重在断恶的自利行,他不必在一切人事的境界,乃至一切的智慧(法门的修学)当中去修学。所以佛陀对于小乘人,不讲这种不思议的所知依,他也可以依止无常、无我的智慧,来成就三界的解脱,满足他出离心的一个需求。就是你有这种需要,佛陀为实施权,先满足你这个短程的目标。
再看第二个:
子二、释为菩萨说
佛陀为什么为菩萨宣说呢?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身为一个菩萨,你刚开始就发无上菩提心,你不是以了生死为目标而已,你是以无上菩提,广度众生,上求下化为目标,所以你必须在一切的境──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的人事因缘,乃至于法门无量誓愿学,一切善法的波罗蜜当中去修学。你要在一切境智而转,你对于这个生命的根源,所谓的所知依假设不了解,你就不能证得一切智智了。这一切智智就一切种智,简单讲就是空、假、中的智慧,这中道智慧。
天台宗说:佛法的生命观,简单的说就是因缘观。佛教习惯性的观察因缘,都是分成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杂染的还灭跟清净的还灭,所以开展出四圣谛的法门。智者大师认为:佛法的总纲,其实不离开苦集灭道。不过这个地方,在修习四圣谛,或者说佛陀在开显四圣谛,的确有所不同。
智者大师说:佛陀对小乘人开显四圣谛,偏重苦谛,偏重无常;佛陀为大乘的学者开显四谛,偏重道谛。
就是说,如果你四圣谛偏重在苦谛,当然生命的本质是苦,就是以消灭苦为你的生命的重点,那么消灭苦,趋向涅盘,这样子的四谛叫生灭四谛,是对立的。也就是说你的生命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在三界的苦果,第二个在涅盘的寂静,它是空有、苦乐、生死、涅盘的一个对立思考,叫做生灭四谛。
大乘的思考,偏重在道谛,他认为生命不决定是苦,也不决定是乐,关键点在你是不是有道?是不是有波罗蜜?只要你有六波罗蜜的善法,生命就能够改造。这就是为什么大乘的学者,有所谓往生净土的思想。当然净土不是涅盘,它有依正庄严,那当然就是有生命现象。
就是说,大乘佛法的思考,偏重在道谛;小乘的思考,偏重在苦谛:这当然是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思考,在生命的修学当中,也就有不同的结果。就是说,你对你成佛之道的规划,你应该怎么规划,你就会有不同的思考。身为一个声闻人,他不是志求无上菩提,他就不须要了解这个不思议境的法门,他也就能够了脱生死、消灭苦果。
但是你身为菩萨,你想要成就无上菩提,那么了解这个阿赖耶识、这个非空非有相续变化的心识,这就非常的重要;离开这样的一个了解,你就没办法证得一切智智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广泛的宣说,而在小乘的经典当中没有详细说明的理由。好,我们看下一科:
己二、依声闻乘教(分二:庚一标密意;庚二释异名)
庚一、标密意
前面讲到阿赖耶识的异门,是依止大乘教;这个地方,是依止小乘教。这当中有两科:第一个标密意,第二个显异名。这个密意就是密藏其意,佛陀没有完全说出来,但是说出了一部分,这个叫做密意。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
无着菩萨说:其实平心而论,佛陀不只是在大乘的经典当中讲到阿赖耶识;其实在小乘的经典当中,佛陀也用异门,异门就是其他的方式、其他的名称,或者是密意,佛陀也少分的宣说阿赖耶识。这个地方总标。这以下释异名,详细的加以解释。
庚二、释异名(分三:辛一阿赖耶;辛二根本识;辛三穷生死蕴)
辛一、阿赖耶(分二:壬一引教;壬二结显)
壬一、引教
佛陀到底是用什么名称来解释阿赖耶识呢?在小乘的经典当中讲到三个名称:第一个阿赖耶,第二个根本识,第三个穷生死蕴。先看第一个阿赖耶,阿赖耶当中分两科:一、引教;二、结显。先看一、引教:
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稀有正法,出现世间。
譬如在小乘的《增一阿含经》当中,佛陀说:世间的众生是爱着阿赖耶的。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第七的末那,这个恒审思量的染污末那,它是随所生所系。这阿赖耶识,它不管到天上、或者人间、地狱,对于那个储存无量无边的功能、释放果报的明了微细的心识,我们是爱着的。那爱着阿赖耶识是怎么爱着法呢?这以下讲出三种差别:乐阿赖耶,乐是指现在,我们爱着现在的阿赖耶;欣阿赖耶,这个欣指的是过去,我们不是现在爱阿赖耶,我们过去也曾经爱过阿赖耶,过去的阿赖耶;喜,假设我们没有解脱生死,我们对于未来的阿赖耶,也是非常的好乐:现在、过去、未来都是爱着的。
大悲的佛陀,为了断除生死阿赖耶的根源,才宣说正法的。身为一个弟子,内心恭敬、摄耳专注的听法,安住在求解脱之心,依止这样的一个正见法随法行,法是我们的目标──大般涅盘;随法行是趋向目标的方法,就是戒定慧的法门。因此,只有如来的出世,才能够宣说这种甚深稀有的大乘不共法门,才能够使令这样一个中道实相的所知依出现世间,这是一般世间法所没有的。这个地方是引《增一阿含经》。其实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也讲到阿赖耶,只是我们没有注意而已。看壬二的结显。
壬二、结显
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
这个地方,是总结前面。佛陀在《如来出现四德经》,其实就是《增壹阿含经》,佛陀是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阿赖耶识的存在。这个是在小乘的经典当中,出现所知依的第一个名词──阿赖耶。
辛二、根本识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在大众部的《阿含经》当中(佛陀灭度以后,所谓的部派佛教,有上座部、大众部。每一个部派《阿含经》的内容,有一些不同。),佛陀也是用异门密意,说此阿赖耶识名根本识。什么叫根本识呢?如树依根,说我们整个生命的现象,就像树的枝叶花果,不管你造了多少的业力、变现什么果报,这样的因相、果相,都依止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根本识。这个地方,也就说出了所知依的意思了。
辛三、穷生死蕴(分二:壬一标名;壬二释伏难)
壬一、标名
这个是佛陀在小乘的经典当中,讲到所知依的第三个名词穷生死蕴,这当中有两科:第一个标名,第二个释伏难。先标名:
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
这个化地部,是佛陀灭度以后的上座部开展出来的。化地部的《阿含经》当中,它也讲到所知依的内涵,说是穷生死蕴。化地部讲到这个蕴,这个色心二法的积聚,有三种蕴。
第一个一念顷蕴:就是我们这个五蕴的身心世界,它是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的,每一个剎那都是一个蕴。这是从一个比较微细的方式来观察五蕴,就是五蕴是剎那剎那现行变化的,叫一念顷蕴。
第二个一期生蕴:在一期生命当中的五蕴,这个是比较粗分的。就是说,虽然它剎那剎那生灭,但是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有它大方向的相同点。你今生的五蕴,虽然小时候的五蕴跟你现在不同,但是大致相同,所以以一期生命的相续,从生到死而安立的五蕴,叫做一期生蕴,这个是比较粗分的。
第三个五蕴叫穷生死蕴:就是说从久远劫以来,乃至到金刚喻定,我们一直相续存在的蕴。就是不管你一念倾蕴、一期生蕴,这个所有的生灭变化蕴当中,它有一个依止处,它永远永远存在的,不断的累积业力、释放果报的,而从凡夫到金刚喻定,从来不休息的,这个就是穷生死蕴。而这个穷生死蕴是谁呢?就是所知依。
这个地方,佛陀的慈悲,在化地部秘密的开显这个生命根源的存在。就是说,生命不是无常而已,在无常当中,你不要忽略它有相续性,这才是中道。你不能只看到无常,你看到无常,你还要看到相续。
壬二、释伏难
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
这个地方,解释为什么叫做穷生死蕴,就是说什么因缘而安立穷生死蕴?这个五蕴,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有断绝的时候。
比如说有处,这个处就是无色界,有的处所是断除了色蕴,这无色界它没有业果色,所以粗的色蕴是消灭了,或者讲断。
有时,这个有时指的是无想定,或者讲无想天,无想天人、无想定的人,他的受想行识,第六意识的这个想是断的。
就是说一念顷蕴跟一期生蕴,有时候会无常断绝;但是在阿赖耶识当中,种子的功能是没有断除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无色界的天人,到了无色界以后,他天的果报消失的时候,他的色蕴会再出现;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