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疏卷下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至)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疏。由上诫尊者切切辞云。汝莫作小乘断灭见念。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岂非说诸法断灭相。则堕外道见也。盖大乘所修福德之因福德之果。但离取着之相。故又诫云莫起小乘断灭见之念耳。
△三明福相不失。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至)于法不说断灭相。
疏。何以故下重徴其意。言发菩提心者。必须悲以导诸行。智以断诸惑。习三心之妙观。运定慧之双融。游十地之真如。涉五忍之觉海。方得成就妙菩提果。远离断灭相也。宗门所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岂堕断灭见也。
△四明不失福所以。分二。初明地前住相行施。次地后证无我法。今初明地前住相行施。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疏。宗泐师云。假使初心大士。以无量世界七宝行施度等行。皆以住相而行之者。所谓五蕴心相不能廓彻清净。知无我者。尚未得入通达位。况进修习位。及究竟位中。忘取相心耶。
△次地上证知无我法。分二。初超胜地前。二断疑取证。今初超胜地前。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至)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疏。宗泐师云。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云云者。无我。无人法二执见也。忍者。即无生法忍也。谓初地已去。至入究竟位中。俱名为忍。故地前。亦名为忍。修比量观。未脱取相心故。即解行无生也。从初地至十地。谓之分证无生。从十地至等妙觉地。谓之究竟无生。既得无生忍已。则胜于地前忘相行施。其究竟大不同耳。故云此地上。胜于地前菩萨。所作功德。何以故。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言不受者。不受有漏诸福德也。夫有漏者。未断分段及变易生死心意识也。今得无漏之福。所谓转识成智。得有为无漏。永证大圆觉地。故云不受住相之福德也。
△二断疑取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故说不受福德。
疏。佛直示无漏妙德。则不受而受。得入性功德耳。尊者因不解此意生疑。复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不受。既不云受福德。云何能证无生法忍。佛即示之曰。菩萨所作六度万行之福德者。不应贪著有漏无漏取相之心。是故云。不受诸福德也。所谓富有万德。荡无纤尘者。是名真福德耳。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此疑从上不受福德而来)。
须菩提若有人言(至)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疏。宗泐师云。有来去坐卧者。乃应身如来也。无来无去者。法身如来也。然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不受福报。云何至果菩提有去来坐卧之相。使诸众生供养获福。佛恐尊者。有此疑意。故佛示之曰。虽有去来动作之相应身受供。而法身之体。如如恒不动也。故弥勒偈云。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由非一非异。故亦能一能异。一多圆融。自在无碍耳。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此疑从上应有去来法无去来而来分七。初破应身异相。二破法身一相。三破一异合相。四破凡夫堕我相见。五示真我相。六示正知见相。七示寂用双忘相。今初应身异相。分二。初问微尘多否。次答微尘喻应无性)今初微尘多否。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疏。佛问世界碎尘而又称微尘者。乃极微细之尘也。即如空中游尘而破七分。七分之尘。又各破七分。乃透佛金之尘。亦名邻虚尘。即色边际尘也。今佛举示尊者。故答云甚多。
△二答微尘喻应无性。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至)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疏。以世界既碎为尘。故尘性实无所有。以世界对待为名。故云微尘众也。所以者何下。云佛说微尘众。微尘以世界为体。故尘无尘性。则非微尘也。然此碎界为尘。各住本位。亦可寄名微尘。故云是名微尘也。今则尘无异性。以喻法身流转诸趣。动作施为。如水成波。则波无异相。若内证一心。本无异相。外应随机。寓名应相。即应相。即应身而无应身异相也。
△二破法身一相。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疏。既微尘聚而为界。故界即非界。今现住本位故亦名世界。以喻法身原本应身异相。而成法身。故法身一相。了不可得。又则佛身无为。本不堕诸数。岂有一相而可异哉。
△三破一异合相。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至)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疏。前示应无异相。后示法无一相。今既一异之相不存。况存一合相者。善现又恐法众堕一合相见。故复示之曰。世界虽尘聚成。有似一合相者。然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也。所以然者。若尘既聚为界。中间合相。又从谁立。因随世俗言说。假名一合相者。故佛印证尊者曰。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也。但凡情堕于心识。种种执取计量之见是故佛法性体本是离垢。凡情不了。于无言说中。堕于言说耳。以上破非一异合相已竟。所谓法体如如。无自相也。
△四破凡夫堕我相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至)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疏。由前法无自相。法身真我又从谁得。故佛断尊者疑曰。若众生自堕情执不空四相。反云如来亦有四相之见。故佛徴尊者曰。若人云佛有四相我见是人解我所说义不。尊者顿会佛意。答云不也。是人不解佛义不见如来真法身我也。
△五示真我体。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假观)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示空观)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中观)。
疏。何以故下。重徴真法身体。所云真法身体者。由随世俗假立我说。今溯本穷源我即非我。见即非见。是名真我真见。真法身体也。
△六示真知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至)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疏。佛示初心大士欲得超无上菩提者。莫堕心意识见。而求佛真法身体。夫真佛法身体者。以无分别智而知。以无分别见而见。以无分别信而解。是为得真知。真见真信真解。是故信解理圆。智无生见。岂生法相乎。
△七示寂用无碍。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疏。夫内证一心。故寂用双忘。一片真如。母容毛发相入。故佛直示一心相即非相耳。若以即寂而用。应物示机。岂无法相。故云是名法相。其犹月落万川本非来去。若以即用而寂。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故证大圆觉海。是以寂用双忘。法无自相。寂用无碍。非一非异能一能异者。妙法莲华证于斯矣。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此疑从上尘喻化身是异而来。分二。初明演法功德。次明说法离染。今初又二。初示无住相施。二较演法福胜所以)今初。示无住相施。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至)七宝持用布施。
疏。阿僧祇者。此云无数。今云无量阿僧祇者。即无量数之无数也。以为大千世界之数。则多多矣。今菩萨以满多多大千中七宝。遍布施与众生。然虽施宝之多。兼修离相之行。亦不及持经演法之福。
△二较演法福胜所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疏。若男子女人者。一者贯通五位大士。二者贯佛座下弟子。七种人等。如华严善财参五十三位之人耳。然虽文中云。发菩提心者。示因中大士。即该果中诸大士也。今持经乃至四句偈等者。自修也。为人演说者。令他修也。前示离相施行福。今示演法施行福胜。所以福胜者。其义有三。一者弘法大士自修劝他演法之时。若人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经云。如人食少量刚种子。必竟要穿有为无为身故。是故彼菩萨虽修离相施行不能令生。得世出世间如是诸妙利故。二者演法大士。非但自得断障证真。亦得令彼无量有情。速得断障证真。展转教化。无量诸有情故。三者演法大士。自修益彼。或以财施。或以法施。或以无畏施。总以般若波罗密多止观妙行。而为其行。断障证真。得入大圆觉海。是故云。其福胜彼耳。
△二示说法离染。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疏。前先明自利。兼明利他。今此文中专为利生演法即为利己断障证真之义所以云利生演法何故得利己证真者。由大士为人演说法时。不取语言文字相。不取音声相。不见自不见他。不取性不取相。以如如智。内证一心。以如如境。外无异相。所谓心无心相。境无境相。同真际等法性。非一相非异相。非一异相。寂而常照。应用了然故。照而常寂。照本寂故。寂照同时。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故。离一切相。名诸佛故。是故演法利生。故得断障证真利己而已。岂虚谬哉。
△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此疑从上演法与不动而来)。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至)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疏。上言如如不动。则佛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何故又入涅槃耶。是故说偈示之曰。夫有为法者。即世间生灭法也。佛生人中示同生灭。何故耶。由一切众生在迷。不达真如法一故。妄见无常生灭之法。妄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今佛复示六种之喻。以破我人等四相。所谓如梦不真故。如幻。不实故。如泡。毕竟虚假故。如影。不常故。如露。刹那生灭故。如电。非但刹那生灭而且无实故。又前三喻。以喻虚假不实。当体全空故。后三喻以喻刹那生灭毕竟无常故。又影兼二义。一虚假。二是无常。由前大士入寂将证实相之地。复以如幻三摩提妙舍摩他之力。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所谓一空一切空法体如如无自相故。二一假一切假。非但有为诸法如梦幻影。即此真如亦是幻故。三一中一切中。即此幻法世出世间生灭之相。同真际等法性。非空非假非中故。由此文字观照般若而证入实相第一义谛。故云应作如是观者。所谓不观五蕴相。不观五蕴性。不观五蕴如。非观非不观。又观无所观。故即观而止。无观而观。故即止而观。又由观本即止。止本即观。是故止观双融。以妙定而即慧也。以妙慧而即定也。方是真如活泼泼地。顿入金刚心印法耳。以上释正宗分一科已竟。
△三是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至)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