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穿:我带军团灭日军
- 不料,他因为围杀毒匪过程中不小心踩到了一颗地雷后,昏迷穿越到了与自己同名同姓的连长身上。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世界,日军攻占国家,百姓苦不堪言,而此时兑九裕战斗结局。此刻他正在与日军交锋的战场上。可是,在
- 佚名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罗以娇她不一样了
1983年,渠县。
住在器件厂家属院三楼的罗家一直是邻居们称赞的人家。
罗永民跟梁兰兰出生在农村,早年赶上了时候留在县里,现在一个是器件厂车间的小组长,一个在纺织厂当干事,两口子都是能吃苦耐劳的人,从农村走出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组建了家庭,还生养了四个子女。
八十年代的工人岗位是铁饭碗、香饽饽,有城镇户口的人都挤破了脑袋想占一个位置,吃上商品粮,罗永民跟梁兰兰还能在这千军万马里头杀出头,混个“小领导”位置,成为两家这几代人中最有出息的,按罗、梁两家暗地里说的,这是“光宗耀祖”了。
罗永民跟梁兰兰生的大儿子罗文海早些年下乡,开放高考那年虽然没考上大学,但罗永民跟梁兰兰花光了积蓄,把人给安排进了玻璃厂,立马娶了技术工人的女儿,借着老丈人的光从临时工转成了正式工。
二女儿罗静芳初中毕业后在电影院卖票,罗静芳生得好,又会打扮,往电影院门口一站,就有人愿意买票进场,光是家属院里就有好几家想跟罗家结亲的,现在正在谈婚论嫁。
三女儿罗以娇考上省里的中专,今年刚毕业,正等着分配工作。
至于老四罗杰还小,才十四岁,正在县里上初中。
罗家人从上到下个个都有一个正式岗位,连个吃闲饭的“拖油瓶”都没有,家中和和气气,没有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实在叫人羡慕。
自77年恢复高考后,下乡的知青们陆续返城,城里的工作岗位就更紧张了,为了争抢一个工作,父母姊妹们闹得面红耳赤。
就他们器件厂家属院都不知道吵过多少回,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只有罗家是一个异类。
傍晚,罗永民跟梁兰兰回了家属院。器件厂和纺织厂离得不远,这几十年来无论风风雨雨,两口子总是携手回家,谁先下班就先等一等,有商有量,在邻里和工人同志们眼里,这也是罗永民跟梁兰兰两口子感情深厚的证据。
器件厂家属院从老属院搬过来的,如今住的是筒子楼,才建好不到五年,在整个渠县都是数一数二的气派。
什么是筒子楼呢?其实就是一条长廊窜连着许多个房间,因为长廊两端通风,形状像筒子,所以筒子楼就叫开了。
在别的地方还住着土墙、石墙房子,器件厂的家属院已经住上了砖瓦楼房,用上了自来水,踩着干净平坦的水泥地面了。
家属院建好那天,整个县里厂子的领导们都受邀过来参观了。
面容和煦的跟院里的邻里们打过招呼,上了三楼,两口子开门进了右边第三间屋,门一关,梁兰兰挂着的笑收了收,朝屋里房门紧闭的一间房看了眼,跟罗永民说道:“王大兰同志已经答应了。”
罗家有三间房,分到的这房子已经是家属院的大房子了,早几年罗永民跟梁兰兰级别低,分到的房子更小,这还是罗永民成为小组长后,鉴于他的资历和贡献才分给他的。
但罗家人多,三间房住得也勉强,大儿子罗文海跟妻子赵萍带着四岁的儿子住一间房,两个女儿大了也要住一间房,小儿子现在还是跟他们两口子住一间房,罗永民用隔断隔了个小间出来,倒也勉强凑合。
罗永民知道妻子办事能力,点头同意:“你看着办。”
王大兰同志是一个媒人。
样样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剪头的有男同志、女同志,做媒人的自然也能叫上一声同志的。
二女儿罗静芳已经在谈婚论嫁了,这一回请媒人王大兰同志说的是三女儿罗以娇。
罗以娇排行老三,上没有大哥罗文海得爸妈看重,又不如二姐罗静芳嘴甜,最常被街坊邻里夸的优点就是:勤快、话少。
按梁兰兰的话说就是闷葫芦,一棍子打不出个屁来。
好在人老实。
罗以娇以前老实巴交,从来没让他们当父母的操心,毕业后上个月刚从省里回来,原本是专心在家里等着分配工作的。
罗家在省城没有什么人脉,罗永民还是托认识多年的老友多方打听才确定,罗以娇被分配在他们渠县某个厂子里了。
罗以娇在家里老实巴交,去了学校也同样老实巴交的,在学校里不争强好胜,不出风头,好工作自然落不到她头上,被分配到厂子里也正常,梁永民两口子也没奢望罗以娇能分到个好工作。
现在工作这样紧张,能有一个已经不错了。
予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