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之鹰

778 不服不行(2/2)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778 不服不行

和损失惨重的东线西线相比,这个成绩简直耀眼夺目,东线俄罗斯帝国开战以来损失了四百万人,刚刚过去的五月份就损失了50万,西线英法联军加起来损失了两百万人,德国也损失了两百万,即便这些数字都是真实的,地中海远征军也出类拔萃。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地中海远征军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确实是只歼灭了十万奥斯曼军队,不过自身损失也确实是五万人左右,并没有故意瞒报,20:5已经够过分了,如果是20:2,或者20:3,那实在是说不过去。

总不能霞飞和佛伦齐这两个最顶尖的欧洲军人,加起来还不如罗克这个殖民地军人吧。

“地中海远征军确实是战绩辉煌,不过仅仅控制达达尼尔海峡还不够,要把博思普鲁斯海峡也同样占领,才能真正拥有黑海出海口。”爱德华·豪斯不以为意,脸皮不厚一点那还能叫政客。

“打通黑海出海口,对于美国来说可不是好消息哦——”丹尼斯·赞格威尔还是轻笑,这一次是标准的群嘲。

英法联军希望打通黑海出海口,是为了俄罗斯帝国的农场品,南部非洲可以提供工业品和肉制品,但是农产品无能为力,英国法国需要的谷物主要是从俄罗斯帝国进口,奥斯曼帝国封闭了达达尼尔海峡之后,协约国转而从美国进口谷物,所以打通达达尼尔海峡对于美国是不利的。

一旦打通黑海出海口,那么现在美国好不容易获得的订单,大部分还是要还给俄罗斯帝国,或许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英法会把美国留在供应商序列内,但只要俄罗斯帝国还有物资出口,美国就不会再有现在的海量订单。

“这没关系,正义的人们都乐于看到正义取得最终的胜利。”爱德华·豪斯语焉不详,这个“正义”可以指协约国,也可以指同盟国,哪一方赢得战争的胜利,就是哪一方就正义,而不是哪一方正义,哪一方就会赢得胜利。

“勋爵,部长先生在他的办公室等你。”劳合·乔治的秘书过来,首先见的还是丹尼斯·赞格威尔。

“谢谢你,安妮。”丹尼斯·赞格威尔脸上的微笑成熟迷人,跟着秘书走进劳合·乔治的办公室。

作为军需部长,劳合·乔治拥有一个宽大豪华的办公室,和他鄙视的那些贵族官员的办公室相比丝毫不差。

丹尼斯·赞格威尔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劳合·乔治手肘撑在宽大的暗红色办公桌上,双手正在按压眼眶,看上去很疲惫。

丹尼斯·赞格威尔在办公桌前坐下,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几份文件放在劳合·乔治面前,这是上一季度的供货清单,之前这项工作都是战争部负责,现在归军需部负责。

劳合·乔治没有核实,直接翻到最后一页草草签上自己的名字。

“谢谢你戴维,期待未来我们还有更紧密的合作。”丹尼斯·赞格威尔不纠缠,拿起文件就要走。

“等一等丹尼斯——”劳合·乔治叫住丹尼斯·赞格威尔。

“还有什么事吗?”丹尼斯·赞格威尔好整以暇。

“听说你和巴塞洛缪法官关系不错。”劳合·乔治不认识刚上任的大法官巴塞洛缪爵士,丹尼斯·赞格威尔肯定认识。

“是的,我们两家是邻居,小时候我和巴塞洛缪都住在沃特福德,我父亲是他的教父,他父亲是我的教父——”丹尼斯·赞格威尔似笑非笑,贵族内部盘根错节,关系错综复杂,平民出身的官员很难进入贵族圈子。

除非几代人之后。

当然罗克这种是例外,虽然在英国伯爵并不稀罕,但是罗克这种大权在握、经济实力雄厚的封疆大吏,即便是放在英国本土也是顶尖贵族。

“如果有时间,我想请巴塞洛缪爵士吃个饭——”劳合·乔治和颜悦色,谁说白人就不会拉关系走后门的?

主要还是需要不需要,必要的时候,该拜的庙还是得拜。

鲇鱼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下山退婚:逍遥神医
下山退婚:逍遥神医
猛虎下山,猛龙过江!少年神医,下山成婚,一头闯入繁华都市,以一身盖世医术,夺造化,逆乾坤,摆渡生死。
天师本师
全民游戏:我拿异火玩超载!
全民游戏:我拿异火玩超载!
当《斗破苍穹》被做成了风靡全球的沉浸式虚拟游戏!但这个游戏里,好像没有萧炎!所以海波东不得不将恢复实力的希望寄托在玩家身上,一跃成为斗破里最大的天使投资人!没有婚约束缚和三年之约,纳兰嫣然却成为了许多
天空泪
遇到大师,你就跪了吧
遇到大师,你就跪了吧
开局做个算命先生摆地摊,生意惨淡,这年头谁还迷信啊——可他并不是个普普通通的算命先生,风水卜卦知吉凶,推演星辰晓古今——星相师了解一下!叱咤风云掌生死,花都桃运滚滚来……
佚名
官袍藏香
官袍藏香
罗泽凯在审查县委书记的时候,发现了县委书记一段不宜公开的视频。
一茗香茶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侍奉病重婆母,供养一家老小,还出资供夫赶考。两年辛苦操持,夫君成衣锦还乡的探花郎,还带着怀孕的新夫人。夫君要将我我贬妻为妾,我挥毫,一纸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放夫书。休夫!我甩出账册,一千三百两花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