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第318章 光绪帝:改革的希望与悲剧的宿命(2/2)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318章 光绪帝:改革的希望与悲剧的宿命

五、求变图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光绪帝求变图强的重要阶段。这段时间,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支持下,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挽救清朝的颓势。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获得了中东铁路的建设权,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国东北的影响力。这一年,光绪帝的母亲醇王福晋叶赫那拉氏去世,这对光绪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此期间,维新派的主张逐渐引起了光绪帝的关注,特别是康有为的思想对光绪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翁同龢等人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他们不仅向光绪帝介绍了康有为的才能,还经常讲述世界各国的情况和西方先进的理念,使光绪帝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变法的决心。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契机,强占了胶州湾,这一事件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光绪帝更加坚定了变法图强的决心。

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得到了光绪帝的认可。年初,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随后,他向光绪帝提交了第六份奏折,提出了下诏定国是的要求,并强调中国应当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光绪帝读了这份奏折后,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同年三月,康有为等人成立了保国会,这一举动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但却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同年四月,光绪帝开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派遣宗室王公出国考察,选拔人才参与新政。五月,颁布了“定国是诏”,正式开启百日维新。这一时期,光绪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京师大学堂、改革军队训练方法、改变科举考试内容等。他还提拔了一批维新人士参与新政,如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许多 顽 固 大臣利用慈禧太后的影响力,公然违抗光绪帝的命令,导致许多新政诏令形同虚设。

六、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发生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终结。这场政变是由慈禧太后主导,旨在清除光绪帝身边的维新派人士,恢复其对清廷的绝对控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改革措施,史称“百日维新”。然而,这些改革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尤其是慈禧太后,她对光绪帝的变法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在维新派推进改革的同时,慈禧太后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自己对政局的控制。她先是解除了支持光绪帝的翁同龢的职位,并要求所有新任命的二品以上官员需到颐和园向她谢恩,从而确保对重要职位的任命权。紧接着,慈禧任命了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以控制京津地区的军权。

光绪帝并未就此示弱。七月十九日,他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六人全部革职,并对王照予以奖励。次日,他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并给予四品卿衔,让他们参与新政。这些举动进一步激怒了慈禧太后。

七月二十日,光绪帝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维新派还打算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但这一计划因慈禧的干涉未能实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利益受损的守旧势力聚集到慈禧周围,要求她出面制止变法,慈禧开始频繁与荣禄密谋,并有传言称她将在秋季陪同光绪帝前往天津阅兵时废黜光绪帝。

面对日益紧迫的形势,光绪帝感到恐慌不安。七月二十八日,他秘密向杨锐下达了一道密诏,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并要求维新派人士设法救助他。然而,维新派在收到密诏后却束手无策,最后只能寄希望于外国公使和袁世凯。各国公使虽表示同情,但不愿意直接介入。维新派遂策划了兵围颐和园逮捕慈禧的计划,并试图拉拢袁世凯支持。但袁世凯最终选择了站在慈禧一边,维新派的计划落空。

慈禧太后得知维新派的计划后,连夜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八月初六日清晨,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下令缉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在政变发生前一天逃离北京,而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君子”则于八月十三日在北京菜市口被处决。慈禧太后随即囚禁了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意图取代光绪帝,但这一企图因得不到列强的支持而失败。

七、瀛台幽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清廷面临了一个重大的抉择——是选择与列强和平共处,还是依靠义和团的力量对抗列强。在五月二十日至五月二十三日之间,慈禧太后连续召开了四次御前会议,讨论和战问题。

光绪帝在这些会议上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对外宣战的态度。他认为,义和团所宣称的“神术”并不可靠,而列强的实力远远超过日本,如果联合起来对付中国,中国将难以抵御。光绪帝担心义和团的行为会导致大量无辜民众的伤亡,因此坚决反对盲目开战。

然而,以载漪、载濂、刚毅为代表的顽固派大臣坚持认为应该依靠义和团的力量来抵御外侮,并且还编造了一个所谓的“外交团照会”,声称列强要求慈禧太后归政,并废黜“大阿哥”溥儁。这一行为激怒了慈禧太后,她认为这是对外侮的挑衅,于是决定宣战。

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颁布了对外宣战的“上谕”。但仅四天后,慈禧太后又向列强表示,清廷愿意慎重对待邦交,不愿轻易挑衅。再过了四天,慈禧太后又表示愿意自行惩办所谓的“乱民”,即义和团成员。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止八国联军于八月十四日攻破北京的步伐。次日,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带领下逃往西安。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才得以返回北京。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二十日,溥儁被撤销了大阿哥的称号,光绪帝的皇位暂时保住了。然而,他在朝中的地位却如同傀儡一般,几乎不发一言。即便在慈禧太后示意他表态时,他也只是简单地说几句而已。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光绪帝处于被幽禁的状态,但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特别是在法律方面,光绪帝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坚持阅读世界各国的法律书籍,努力钻研法律知识。尽管身处逆境,光绪帝依然保持了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注,希望通过学习先进的法律制度来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八、离奇病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导致了他的离奇病故。这一年的秋天,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几乎同时病倒。随着病情的加重,清廷内部开始对继承人问题进行讨论。

虽然光绪帝在返回北京后不再被囚禁于瀛台,但他仍然受到慈禧太后的严格控制。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言行有着严格的约束,甚至在颁发新政诏令时,光绪帝也不得不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行事。光绪帝在私下里向德龄公主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苦衷:“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随着光绪帝的病情加重,慈禧太后意识到需要提前解决继承人的问题。于是,她下令将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养育在宫中。溥仪的乳母王焦氏带着溥仪一同进宫。这一决定意味着溥仪将成为未来的皇帝,继承皇统。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终年38岁。慈禧太后随即宣布溥仪继承皇统,同时过继给同治帝载淳,以继承同治帝一脉的香火,同时还兼承光绪帝的祧,这意味着溥仪将同时继承同治帝和光绪帝的皇位。

光绪帝的庙号为德宗,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民国二年(1913年),光绪帝被安葬在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中的崇陵。

枫之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烈火南明二十年
烈火南明二十年
崇祯十五年,大明内外交困,辽东尽失,边军尽没,中原大地,大顺大西攻城掠地,亿万民众挣扎在尸山血海,修罗地狱中。来自后世南方神剑部队的优秀士官长因为作战牺牲不幸重生在大明即将灭亡之际的西南边境,不相信命运的他立志匡扶华夏,救万民于水火。且看他搅动风云,驰骋在波澜壮阔的南明二十年......
青弋渔夫
人在汉末,我堂兄是刘备
人在汉末,我堂兄是刘备
关于人在汉末,我堂兄是刘备:++刘平穿越了,成了刘备的堂弟。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既不懂军事战略,又不懂科技发明,也不是神机妙算的策士.....那么就搞建设吧~开垦种地,目标是养活天下人口;修桥补路,目标是连通南北贯穿东西;修剪工坊,目标是.......蓦然回首,刘平发现好像大汉可以横扫整个地球了
皮卡丘丘
四合院:我叫易中河
四合院:我叫易中河
现代人穿越到四合院世界,成为影视剧中不存在的易中海弟弟易中河。 入住四合院,入职轧钢厂。 且看现代的灵魂怎么教化四合院重禽 将禽满四合院变成真正的情满四合院
晴瑶的小白猫
寿命只剩一天?还不发疯等什么呢
寿命只剩一天?还不发疯等什么呢
【直播算命+团宠+随时随地发大疯+追妹火葬场烧成灰】 楚娇娇前世费尽心思讨好楚家人,只为他们在她十五岁生日那天说一句“生日快乐”,完成系统的任务,让她能够长命百岁。 结果他们连四个字都不肯说,楚娇娇任务失败,被扔到异世界打黑工。 重生后,楚娇娇掀翻桌子,狗屁哥哥,她不要了! 需要家人的喜爱值才能活下去?进了她直播间的,都是家人! 得知楚娇娇在直播算命,看不上她的人都
夏甜宝
富农小子的科举日常
富农小子的科举日常
「科举+穿越+种田+考试+无空间系统」 「有CP,男主专一,女主算青梅竹马,但出现的频率少,爱情不是主线」 「男主靠勤奋和运气,一步一步往上走」 「男主不擅长谋略,但实干,技术」 「科举制度参考明清时期」 一场意外,他胎穿到古代一户农家。 为了不想一辈子种田,服劳役,只能往科举方面费功夫! 他成为大乾朝名落孙山的“孙山”。 凭借着吃苦和运气,成功搭上尾榜,成为倒数第一的同进士,成为一个偏远山区的
西门七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