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国

第579章 防微杜渐策,救灾恤患谋(2/2)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579章 防微杜渐策,救灾恤患谋

针对明岁旱灾,中原及东海之滨有关诸侯国,应当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避免自家子民因抢夺水源而发生殴斗。

倘若有关诸侯国漠然以对,那便视为祸国殃民,姬宫湦将对其废国夺爵。

若敢反抗,则王师尽移之。

这便是前策,先以仁德爱民为囹圄,将有关诸侯国锁定在道德困境之中。

随后,又颁布新诏书。

天子念及各诸侯国国力悬殊,不少诸侯国府库长期空虚,虽然有心防范旱灾,却终究是力所不及。

为了不强人所难,天子正式决定,等大河水面结冰,便会组建雪橇运输队,沿大河冰面行进,接管各国无力安置之流民。

待明岁开春雪化,大河冰面解冻后,则将雪橇运输队改为船舶运输队,继续接管各国无力安置之流民。

一直到旱灾有所缓解,各诸侯国便可以敞开边关,届时大周会召集所有流民,将思乡心切者悉数送回母国。

新诏令相当于图穷匕见,各国诸侯再愚昧,也知道姬宫湦不怀好意,已经开始明目张胆地抢夺各国子民。

对此,姬宫湦祭出杀手锏,颁布最后一道王命诏书。

九州万民,乃华夏之根本。

倘若有人无视万千子民受灾,却为一己之私,阻扰大周救灾恤患,那便视作主动脱离华夏,往后均按戎狄蛮夷看待。

此等叛徒,凡是归属华夏者,人人皆可诛之。

姬宫湦将对策描述完,不忘作出简单总结。

“以上三道,均为王命诏书,而非与诸侯商议之文书。倘若有人胆敢非议,孤王将尽显暴君本质,亲率王师屠灭之。”

周轻对此较为淡定。

毕竟对周轻而言,传达卜师廿预测结果,劝谏天子思索应对之策,便是此行的核心目的。

至于应对之策最终收效如何,具体会影响到哪些人,又会触动哪些群体的切身利益,都不在周轻的关心范围内。

既然修习卜师之术,便需要专事卜师之职。

更何况,姬宫湦所提三道王命诏书,都在推动救灾恤患。

反观内史伯朙,则在犯难。

“大王之策,既能快速增加大周人口,又可以强势削弱各诸侯国,整体确实可行,但有两处要点需要进一步商榷。”

姬宫湦笑道:“内史有何见解,尽管直言便是。”

内史伯朙也不客气。

“其一,姚地码头尚未形成规模,无力承载如此巨大之运输量,届时必将乱象横生。”

姬宫湦答:“孤王亦想到此层,究其成因,不过是人手不足而已。而今骁骑军与飞熊军均已休整完毕,孤王正在思索,应当派谁前来姚地码头,协助羽林军加快建造速度。”

一旁的屠慕突然开口。

“自然是飞熊军更为适合!”

姬宫湦很是好奇:“骁骑军有战马之利,能够更快赶来,为何尔却断言飞熊军?”

屠慕拱手:“敢问大王,因何组建骁骑军?”

螽斯先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都重生了,肯定得让前妻后悔啊!
都重生了,肯定得让前妻后悔啊!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重返78后,面对看不起农村人的白眼前妻,林卫东满腹愕然。 堂堂两院院士,在这个时代还能受了气? 既如此,我就要成为前妻高攀不起的神! 离婚你提的,我飞黄腾达你哭什么?
买个大西瓜
数奇不遇
数奇不遇
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倒霉蛋李玉,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能否改变他的命运?敬请期待!
淮洪
开棺大吉
开棺大吉
有人说我是无垠之水,注定一生漂泊,晚年凄凉。我认为他说的对,因为我这一生不仅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人生轨迹更是起起伏伏,时运时好时坏,短短十几年,就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在我最阔的时候,在全国各地有十三家商铺,土地数块,投资过房地产,和山西煤老板一起投资过电影,还资助过内地某男歌手出唱片。而在我最穷困潦倒之际,寒冬腊月睡过桥洞子,就着雪水啃过冻馒头,甚至翻过垃圾桶,只求能翻到一些别人扔掉的残羹剩饭。
末日诗人
你的机缘很好,我笑纳了
你的机缘很好,我笑纳了
穿越仙侠世界的叶林,发现自己竟然能看到别人的人生面板,还能知道别人未来的机缘。作为苟道大师的他,表面上,装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外门弟子,低调发展。暗地里,疯狂掠夺他人机缘。你在外面发现了顶级药草很好,我提前出手,笑纳了。你在功法阁找到隐藏功法,在外出时发现濒死妖兽,在山谷中发现神兽产卵。不错不错,都是我的了。
一剑江湖
年总有病似的,一边虐妻一边宠妻
年总有病似的,一边虐妻一边宠妻
嫁给年彦臣的那天,是郁晚璃的噩梦。 她是杀父仇人的女儿,年彦臣要她用一生来赎罪忏悔。 他恨她,折磨她羞辱她,却又在暗中帮助她,深爱她。 年彦臣:“如果你怀上我的孩子,便是贱种,我会送到孤儿院。” 实际欣喜若狂,将千亿资产都转移到孩子名下。 年彦臣:“你求我也没有用,滚!” 实际背地里出手帮她扫平所有障碍。 后来郁晚璃才知道,他暗恋她十年,他给她的爱,远比恨要多得多。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