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三百五十七 取代孔孟门徒(1/2)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三百五十七 取代孔孟门徒

这句话说出来,场面的尴尬一扫而空,变得极为紧张。

一群人死死盯着苏咏霖,表情是整齐划一的紧张。

他们都在等待着苏咏霖把那句话说出来。

然后,苏咏霖缓缓开口了。

“他找死,别带上我啊。”

苏咏霖摇了摇头,开口道:“根基不稳,势力不大,兵力不多,居然急着称帝,这就是在纯粹的激怒金国,金国必然加快速度,竭尽全力与之不死不休,我那兄弟撒八死在这样一个人手上,实在是让我感到遗憾。”

苏咏霖这话出口,等于直接给这件事情定下了基调。

失望,平静,欣喜,遗憾,等等情绪顿时弥漫在众人心中。

苏勇没忍住,又站了起来。

“阿郎,那种人都能称帝,你又为什么不行呢?”

他的这句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苏咏霖就看到好些人不由自主地跟着点头,暴露了自己心中所想。

于是苏咏霖觉得有必要讲一下他的想法。

“我的处境其实还不如移剌窝斡,他只有金国一个敌人,而我,在金国和宋国的夹缝中间,我要是称帝了,那可就是金国与宋国的两面夹击了,称帝,那是彻底的敌对,不留一丝一毫的余地,这种事情,咱们不能做。”

苏咏霖走到了苏勇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移剌窝斡鼠目寸光,只看到眼下称帝的好处,看不到此时称帝的坏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看不到自己的祸患,只想着名目,只想着荣华富贵,他不可能长久了,诸君,做好准备,金贼很快就会南下了。”

苏咏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水平是所有人都相信的,他一句话出来,所有人顿时紧张起来。

是的,金军主力尚未南下,此时此刻,并不是他们纠结这种事情的时候。

要想称帝什么的,再怎么也要等到彻底消灭金国,把金人祖先的骨灰都给扬了之后,那个时候才是大家考虑自己的时候。

而眼下,最该考虑的分明是抗金。

这样说起来,苏咏霖想着治河,又要设置新部门什么的,是不是有点多余?

有些人怀着这样的想法揣测苏咏霖的用意,但是没敢说出来。

苏咏霖接着又布置了一番军事任务,顺利打发走了这群想入非非的家伙们。

他只留下了辛弃疾和田珪子两个人。

于是整间屋子就剩下他们三人。

“你们也希望我称帝吗?”

苏咏霖似笑非笑地看着两人,等着他们的回答。

辛弃疾看向了田珪子,示意前辈先请。

田珪子点了点头。

“阿郎此时手握的权势,已经等于是河北与山东的皇帝,是否称帝并不重要,若为了一个名号而引来金国和宋国、尤其是宋国的敌意,那就太不值得了,两线用兵,是兵家大忌。”

苏咏霖点头,表示满意,然后看向了辛弃疾。

“苏帅叫咱们来的重点分明不是称帝之事,所以称帝在苏帅看来从来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那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

“复兴会。”

辛弃疾开口道:“复兴会的成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苏帅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这件事情,可众人却只在意移剌窝斡称帝之事,明显忽略了复兴会的事情,但这才是重点。”

田珪子若有所思般看了看辛弃疾,感觉辛弃疾的思想觉悟很不一般。

他也是注意到苏咏霖着重选调指导司成员加入复兴会的时候才想到这件事情有点问题,而辛弃疾并不是指导司的一员,却也看了出来,难怪苏咏霖要把他留下来。

御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抗战之关山重重
抗战之关山重重
老哲写实风格抗战新书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有军官对手下数千名官兵说。 可是自打他们出关以后,侵略者强大,国尚危急,家又何安?战线一路向南,战关山无数,却又丢关山无数,直至苍山之巅洱海之畔! 回望来向,狼烟无尽,关山重重,多少官兵埋骨他乡?一场抗战打了十四年,几人又能返回故乡?
老哲
都市鸿才
都市鸿才
距离竞聘报社副总编成功还有一步之遥时,上司被抓,我被发落去农村养猪。
易克1
狂龙觉醒,开局拿下冷艳后妈
狂龙觉醒,开局拿下冷艳后妈
假少爷身份被曝光后,宁不凡惨遭养父后妈陷害入狱,又被残忍挖肾! 临死前他意外获得黄龙真人传承,龙肾加身,武道医术,狂龙觉醒! 为了弄清自己身世,宁不凡报复拿下冷艳后妈,却又发现养父隐藏着不可告人秘密……且看他这条狂龙如何破局,搅动红尘都市,一飞冲天,无敌于天下!
侯家三少
天命之人
天命之人
距离竞聘报社副总编成功还有一步之遥时,上司被抓,我被发落去农村养猪。
易克1
历史云盘之周王朝
历史云盘之周王朝
关于历史云盘之周王朝:不脑洞,不爽文,真实的历史故事。帝王的嫡长子为何会三番五次被遗弃,最后被迫务农,他和后代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成为中国最长的王朝,八百年周天子却给我们带来了一幕幕精彩的传奇故事。他们缔造传奇“凤鸣西岐,姜太公封神,拿一片树叶封侯,五张羊皮换大夫,千金买马头”。他们荒诞奇谈“王被天谴雷劈,被人淹死的周天子,烽火戏诸侯,宋襄之仁,借腹生子,奇货可居”。他们雄才大略
司马负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