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328章 袁绍之死-下
而他又不可能杀了那些动手的侍卫灭口,那样的话就成了谁跟你有仇你不杀,反而杀帮你办事的灭口,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属下的忠诚度只会更加崩盘。
这种不体面的事情,已经一条道走到黑了。
“审配误我!他这都出的什么主意!赶紧改口,不说这些人是殉葬的,就大大方方说是获罪被杀!”
袁尚终于下定决心,帮着母亲斩草除根,由袁尚亲自带兵,当天晚上就把父亲那五家小妾的家人也都满门诛杀,然后放出去的口风也是一天之内就改了口。
满城文武听说之后,无不愕然:
这中午还说大将军的小妾们主动愿意殉葬,到了第二天就改成了这些人“在大将军重病期间还妨害大将军养病,导致大将军病情恶化,死有余辜”,灭了人满门。
(注:这里也没有捏造黑,《三国志》原文就写了“尚又为尽杀死者之家”,正史上就是灭门了五个小妾的全家。当然我这里过程细节和当事人的内心想法是自己塑造的,造成的影响也会跟历史有所不同,我认为还是合理的)
夫人和三公子如此行事,顿时让很多人觉得袁家的前途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多人都开始动摇,不愿意为这样出尔反尔、滥杀无辜、不顾轻重的人卖命。
尤其这一世的袁家,袁谭的道德形象和治理政绩、军功对比优势更明显些,对袁尚身边的中立摇摆派,就更有吸引力了。
而审配听说之后,也是无奈摇头。他心里其实知道,对袁尚最有利的做法,就是袁绍死了之后,先秘不发丧几天,等袁尚交接了工作、做了更多接权的准备后,再正式公布。
但刘氏急于杀人,闹得这么大,一开始就捂不住盖子了,已经让袁尚失去了交接的缓冲期。
只能是匆匆直接上马,很多人都来不及笼络,这就导致跑的人更多了。
仓促之间,审配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盯住田丰上,确保田丰跟他和逢纪一样绝对支持袁尚。
而田丰以外的人,审配都顾不上了。
只是因为邺城内外的局面,仍然是被冀州本地派牢牢掌握,豫州派翻不起浪来。郭图也就只好跟历史同期一样,仓促出奔,偷偷潜行先去幽州绕一圈,轻装简从渗透到袁谭的地盘上,投奔袁谭。
历史上郭图也是顺利投了袁谭的,这一点并不需要开挂。
但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非冀州派的官员,在袁尚接权之初没来得及跑,比如辛评——所以后来辛毗被袁谭任用出使曹操、投了曹之后回来打审配,审配才能把辛评留在邺城的全家都杀了。
但这一世,辛评也趁着审配焦头烂额管不过来的机会,跟着郭图一起跑了,甚至全家都跑路了。
审配仓促之间抓不住郭图辛评的罪证,他也唯恐这些人留在邺城会阻挠袁尚接权,愿意走那就最好。
因此审配并没有派兵深追,只是让人在舆论上把郭图和辛评搞臭,宣扬他们是背主之贼,说他们是看到袁绍死了、就觉得袁家没前途,想要做反复无常的小人。
跟郭图、辛评情况相似的,还有其他一些被袁尚倒行逆施蝴蝶效应所影响的谋士。
比如清河崔琰,历史上他在二袁相争时,看不下去这种不孝不义的把戏,选择了告病弃官,两不相帮。
还因此被袁尚问罪下狱过,后来考虑到崔琰名声大,承认他“确实有病,没有欺主”,这才很快从牢里放出来,一直赋闲到袁尚丢失邺城后,才被曹操任用。
这一世,崔琰看到袁尚的暴行,当然还是一如历史惯性弃官不干了,但因为逢纪审配的控制力比历史同期更弱,无法第一时间把弃官的人抓起来,崔琰也就找了个机会跑了。
本来么,崔琰五年前来邺城时,最大的软肋是他恩师郑玄,他是作为弟子护送郑玄来邺的,要走也不好弃师而走,那样属于不义。
但郑玄已经在建安五年,也就前年官渡之战的时候病死了,享年七十四。崔琰没了软肋,也就想逃回当年跟随恩师读书的北海郡不其山隐居。
至于到了北海郡之后,刘备的人会不会去礼遇笼络,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历史上本该明年病死在邺城的前泰山太守应劭身上。
历史上应劭是203年时病死于邺城围城期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是围城期间粮食短缺、容易营养不良,又缺医少药。所以如果不是极端困苦环境的话,应劭的天然寿命或许还能再抗几年。
应劭毕竟是前辈的学者型官员,他当年当泰山太守时,手下的副手郡丞正是诸葛珪,也就是诸葛瑾诸葛亮的先父,他跟诸葛家是有不小的交情的。后来是曹操的父亲曹嵩一行路过泰山郡时,被张闿截杀,应劭恐惧曹操报复,才弃官北渡投袁绍。
所以应劭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五十好几奔六了。过去整整七年应劭都只是挂个散官职衔,闭门做学问,写了十卷《汉官仪》和几卷《风俗通义》,没有接触具体政务,都在整理自李傕郭汜之乱以来散失的朝廷礼仪典礼制度。
这种有点道德追求的学者型官员,看到倒行逆施的暴虐行径,当然也不想再蹚浑水,想闭门做学问在哪儿不能做。而且他也是豫州汝南郡人,原本是看在跟袁家是同郡的同乡才来投的,现在豫州派全面被冀州本地派打压,他还留在这儿干什么
历史上这个时候诸葛家的人一个都没混出头,应劭当然不会去跟诸葛家攀交情。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诸葛瑾诸葛亮在南方都是手掌一州实权的人物,应劭也就打算去南方避难。
最后,还有一个豫州派的大佬,颍川郡的荀谌荀友若,在袁绍在世时,也被重用过,现在袁尚靠逢纪审配田丰掌握局面,清一色重用冀州本地人,荀谌思考再三,也决定去青州投袁谭。
只有袁大公子会重用非河北的人!
最终,袁家兄弟争权,袁尚虽然通过恐怖杀戮控制住了冀州西半部的局面,但也把外地籍贯的谋士、文官驱赶了个七七八八。
郭图、辛评、荀谌直接投了他哥。应劭、崔琰分别去琅琊和北海关起门来做学问。
历史上他只失去了两个有头有脸的文官人才、一个弃官,现在因为蝴蝶效应扩大到了五个。
袁尚身边叫的上号的谋士和文官重臣,只剩下田丰、审配、逢纪、陈琳等等,另外作为亲戚的高干、高柔之流不能算在内,这些人本来就不会跑。
不过好在冀州本地的军队还是被袁尚彻底掌握了,武将并没有出现哗变或者投袁谭。
可能是因为如今还剩下的袁家武将都没那么道德洁癖了,已经官渡、东阿、仓亭三场惨败大浪淘沙下来,骨气硬的都死得差不多了。能活下来的或许更信奉拳头大就是硬道理,管你谁义谁不义呢。又不是个个武将都跟关羽赵云那样,决策前要先道德拷问一下。
这种兵荒马乱的节骨眼上,这个结果也算是袁尚可以接受的了。只要掌握住了军队,文官损失一些就损失一些好了,官还怕没人做么。
而在袁尚肃清内部,尽快掌权的同时,袁绍的死讯,也毫无封锁地快速传播到了曹操的占领区,随后通过幽州绕路迂回,传到袁谭那儿。
曹操是在三月初八,在许都接到的河北急报,说袁绍终于死了。曹操顿时大喜过望,但也微微有些感慨,毕竟是跟他认识了三十多年的老对手了。
袁谭因为道路不太畅通,反而比曹操还晚了三五天才知道,那天是三月十二。
又过了四天,才传到东莱和琅琊郡,被太史慈鲁肃周瑜诸葛均等人所知。他们也不敢怠慢,继续加急传递回南方,通知诸葛瑾刘备诸葛亮。
短短半个多月之内,天下为之震动。
83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