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爸妈穿越,在古代开设福利院

第172章 都把钱给我赚起来(1/1)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172章 都把钱给我赚起来

整个县城里搜罗了一下,无家可归的孩子大概有七八个,都是十二岁以下,男3女5,先把他们安顿到官学的宿舍里,吃饭就在食堂吃。

这里的官学学生很少,只有那么十几个,夫子倒是有两个,还配了个厨娘。

宿舍有很多空置房屋,想着空着也浪费,所以衡量一番后,就把他们先安排在这里,还可以蹭一下官学的厨娘,毕竟衙门很穷,能省一点是一点。

无家可归的乞讨者大概有四五个,基本都是逃难过来或是家里没有其他亲人的,倒是只有一个跛足,其他都四肢健全,但年龄确实都不小了,大都是五十以上,现在人的寿命普遍不太高。

别问为啥大家都是正常的,没有一个是精神病患者,在这个年代,正常人弄不好饿死的比比皆是,精神病患者是很难存活的。

和他们说了可以用劳动赚取食物的时候,他们还有些惊喜,但有三分奈何的话,谁又愿意在这个时代乞讨呢,关键是大家都很穷,找不到食物的时候用凉水充饥的感觉并不好受。

这里打工的机会也不多,很多店家生意冷清,用不了几个人,而但凡有哪里需要用人,周围亲戚们早就找上来了,像他们这种年龄又大又没有什么人际关系的,很难找到工作,所以最后只能沦为乞丐。

但没想到现在居然有工作主动找上门来,还说是官府的人,突然有种馅饼砸中脑袋的感觉,所以晕晕乎乎的就跟着走了。

也不奢求什么,只希望顿顿有饭吃,也不指望吃饱吃好,只要每天都能有食物进到肚子里暖暖胃就心满意足了。

本来指着换点饭吃就行,没想到衙役还说先试用一个月,如果做的好的话就可以留下来长期做,而且还给他们算工钱。这对本来就不知道自己哪天会冻饿而死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救赎。

因为官衙内也有地,全部种了蔬菜,足够大家吃了,所以外面开的这些打算一半种萝卜,一半种甜高粱。

萝卜是用来做示范,也给冬天储存点食物,毕竟牢里的,乞讨的,还有那些小朋友,加起来也不少呢,吃饭也是个大支出。

至于甜高粱,那是用来赚钱的,衙门原来的银子几乎可以忽略,但总有些支出的,又不能贪污,总得多少弄点来钱的项目。

本来每年的税收可以留一部分在衙门,但是这里太穷了,能凑合交够朝廷的就不错了,再要多一点得出人命了,所以是个没什么油水的地方,前几任知县都想方设法要把自己调任。

而现在地方官府又不能直接做生意,但好在没规定不能种地,所以虽然这样来钱慢,但胜在稳妥,赚钱是个长期的事情,不能着急。

而且八月都想好了,等到冬天地里没活的时候,牢里的人也不能闲着,想办法让女人们做点针线,男人们编点东西,或者磨点石头做成小摆件什么的,总归都把钱给我赚起来。

落笔成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水浒的医者
穿越水浒的医者
关于穿越水浒的医者:现代医科大学毕业的王力,意外穿越到水浒世界,穿到一个小道士身上,唯一的师父老道士刚刚仙逝。这个老道士还指点过金剑先生李助,主角还有一个身份是——王伦的弟弟。此时王伦还在上梁山的路上。凭借着对医学的精通,加上现代知识,他开始了自己的征途,然而,他发现这个世界并非表面那么简单,江湖险恶、人心难测,各种势力暗流涌动。看王力又将如何改变梁山泊的命运?如何改变靖康耻的命运?一切尽在。
贪狼金星
重生当乩童
重生当乩童
关于重生当乩童:上辈子她,识人不清,单纯要命,因为她的死,父母双亡,大哥为了讨回公道,被陷害入狱,出来不得志,最后命丧火海,这一次重生,让圣母娘娘看上了,选择她当乩童,她这辈子,一定不会再犯傻了。一定不会让父母,因为她的该死的身体操劳过度,也不让哥哥,好好的人才,变成有污点的人。这辈子她要靠自己,好好活一把。本小说不是宣传封建迷信,是一种明间的信仰。小说纯属虚构,勿究竟真假。看看好,给点点关注,
归零的曙光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
今或古
剑气朝天
剑气朝天
大黎王朝,有人妖鬼神,朝廷打压修士,妖魔横行世间,百姓生灵涂炭,李凡奉师命出山斩妖,却卷入一场巨大风波之中。 剑出离山,天下震动。 我有九剑,一剑一风骨!
净无痕
重生大杂院之孤女在六零
重生大杂院之孤女在六零
女主:于惠敏觉得人一辈子的境遇真是说不明白,她有钱有颜,正值青春,啪叽一下,被人砸死一下子到了六十年代,幸好上辈子得来的厨房空间一起过来了,不然,她想死回去! 男主:乔庆来觉得,本以为末世不好混,没想到六十年代一样不好混,降到最低境界的风系异能,在城里除了吹起一阵风,压根做不了什么。反而异能附带的力气增大,让他每天都饿得眼黑,就在他控制不住想劫富济贫的时候,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