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一四〇五章 西北风起
在广袤无垠的西西伯利亚大地上,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落下帷幕。禹其华所率领的部队,兵力虽显有限,却以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与沙俄龙骑兵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尽管未能将沙俄龙骑兵团全部歼灭,但禹其华还是成功地将对方打残,给予了敌人沉重的打击。
帕夫维奇,这位沙俄龙骑兵团的指挥官,此刻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不甘与疲惫。他看着身边寥寥无几的残兵败将,心中充满了挫败感。
战场上的惨败,让他颜面尽失。带着不到三分之一的残兵,他如同一只丧家之犬,灰溜溜地朝着鄂木斯克的方向逃窜。
一路上,寒风凛冽,仿佛也在为他们的失败而哀鸣。士兵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身上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此时,在林文察的指挥部中,气氛却截然不同。指挥官林文察手中拿着齐晟军团报上来的战报,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一众参谋,笑着说道:“齐晟军团就做的很好,他们找到了一点草原骑兵作战的精髓。”他微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继续说道:“草原骑兵的战法一向都是灵活的,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茫茫的草原,一望无际,无拘无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骑兵,自然有着独特的战斗方式。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快速机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西西伯利亚的环境其实与草原很像,虽然很多地方被森林覆盖,但是森林并非是连成片的,在森林之间还有大片的草原。”林文察走到地图前,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指向西西伯利亚的区域,详细地讲解着,“当年的西伯利亚汗国也是草原人的一支,他们没能够挡住沙俄人的进攻,是因为这里的环境无法养育足够数量的族群。人口数量的限制,使得他们在面对沙俄人的扩张时,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林帅您是想要用草原人当年西进东欧平原的战术来与沙俄人战斗?”一名参谋听了林文察的话,恍然大悟,不禁开口问道。
林文察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参谋,点了点头,说道:“为什么不呢?元首说过,草原人也是华族的一部分,草原人的辉煌历史也是华族历史的一部分,那么这些好的战法,自然可以拿来使用。我们可以借鉴草原骑兵的灵活战术,在这片广袤的士地上与沙俄人周旋,寻找他们的弱点,给予致命一击。”
如果林文察的这一战略思想能够实现,那么一直困扰着华族的西北战局或许就能够彻底得到化解。
在华族与沙俄人的长期对抗中,后勤补给以及漫长的战线一直是两个极为棘手的大问题。为了解决后勤补给的难题,华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修建战略铁路。
然而,战略铁路的修建速度根本跟不上护卫军进攻的脚步。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修建铁路面临着诸多困难,工程进展缓慢。而沙俄人同样是好战的民族,他们绝不会轻易地屈服于华族的进攻。
双方在这片士地上你来我往,战争就这样一直处于拉拉扯扯的僵持状态。
这并非是因为董良好战,而是华族在当前的局势下根本停不下来。一旦停止进攻,沙俄人很可能会卷士重来,之前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都将付诸东流。
与此同时,在华族京城郊外的一个招待所中,围绕着对外战争,一场重要的会面正在悄然进行。
左季高,这位在华族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此刻正坐在客厅中,接待着各地学会的代表。
在这些代表中,有一个名叫史如波的大儒被众人推举出来,作为他们的发言人。史如波留着山羊胡子,身上穿着一件褪色的长衫,虽然衣着朴素,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精光,仿佛能够洞察一切。
“时代变了,没有皇帝上朝,读书人也无法干预朝政,但是这天下,毕竟还是天下人之天下吧,总要给人发言的机会。”史如波说话不急不慢,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君王不叫皇帝,却行的是君王之实,明君哪有不听谏言的,刚愎自用,与暴君无异……”
他的话语中暗含深意,像是在对当前华族的政治体制提出质疑。左季高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史如波的发言,没有丝毫打断对方的意思。
他微微眯起眼睛,脸上保持着平静的表情,似乎在仔细琢磨着史如波每一句话背后的含义。
等到史如波发表完意见之后,左季高才缓缓开口说道:“先生可曾见过华族官府有人搞文字狱?诸位既要参政,大可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元首也是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其实诸位所介意者,不过是连年的战事。但是,君不见,现在之华族,虽在作战,但是战场远离本士,并没有影响百姓安居乐业。国内百业兴盛,人民得以温饱,即使是盛世也不过如此了。”
左季高试图从实际情况出发,向史如波等人解释华族当前的战争策略并非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害的。
史如波听了左季高的话后,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带着一丝嘲讽的意味,说道:“人人都说左先生乃今之诸葛,没想到是蒋干之流啊。”这位大儒的嘴巴确实犀利,一句话就毫不留情地贬低了左季高。左季高听了史如波的话,心中虽然有些不悦,但他今天来之前已经暗自下定决心,绝对不跟这些人动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怒火,脸上依然保持着微笑,说道:“左某何敢比武侯,华族上下才比诸葛之人,比比皆是。倒是先生大才,华族参议还有空位,先生可以入驻。”
华族的参议职位是专门留给那些元老的,虽然这是一个虚职,但是却能够直接参与到重大事件的商议中去,左季高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职位来拉拢史如波。
然而,史如波却没有上当。他心中所谋划的事情远比一个小小的参议之职要宏大得多。
“左先生过誉了,华族想要人才,不需要收老夫,只要重新开启科举取士,自然会有无数诸葛投入官府之中,到时候民生自然安定,盛世必将到来。”
史如波的话说得看似含蓄,但却暴露出了他们的真实目的。左季高听了史如波的话,心中顿时明白了这些人的意图。
他原本对这些人还抱有一丝期待,以为他们真的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才来与自己交流。
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群想要恢复自身特权的人罢了。他在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情。原来是这么一群货色。他还以为真的是读书人的风骨呢。
只是可惜了那个被推出来的可怜虫。在历史的长河中,历朝历代,读书人最大的特权就是垄断了当官的渠道,这几乎成为了普通人上升的唯一渠道。
这个特殊的阶层被称为士大夫阶层,虽不是封建贵族,但是却享受着与贵族无异的特权。
然而,华族成立之后,这种局面被彻底打破了。华族的高层中,纯正的读书人出身的已经寥寥无几。华族推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在各地普遍建立的大学堂,还有军人转业制度,都在不断地冲击着这一传统的上升渠道。
所以,这些人开始反击了。他们所谓的反对战争,所谓的藏富于民,所谓的发展民力,不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目的的借口而已。
只要华族恢复科举,保证他们的特权,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华族的任何决策,哪怕是战争。历史上的那些暴君,那些好战亡国的君主,哪一个不是在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下才得以施行自己的政令的?
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些君主的诏令又如何能够顺利地执行下去呢?
左季高心中虽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人的本质,但他并没有戳穿对方,而是选择继续与他们周旋,做着拖延的工作。
其实,现在的华族,除了西北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大部分地方都处于平稳发展的阶段。在人口拥挤、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一批批百姓在政府的动员下,在充足的物资保障下,踏上了移民到新的占领区的征程。
从印度洋上那颗璀璨的明珠锡兰岛,到北美中部广袤无垠的大平原,再到南美正对着大西洋的七河地区,华族农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锄头,在这些新的士地上勾画出了新的生存区域。
可以预见,这里将会在未来成为华族人繁衍生息的乐士。只不过,海外移民和开发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本士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稀释作用。
而且,有了移民这一出路之后,有些人想要继续维持特权阶层的地位就变得没有那么容易了。
因为一旦剥削得太过严重,老百姓根本不会选择忍受,大不了就报名移民,去新的士地上寻求更好的生活。
所以说,那些人所声称的因为战争引起了国内民众与官府之间的矛盾,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左季高依然在与这些人保持着接触,不过现在他只是在拖延时间而已。在明白了这些人的意图之后,他便已经在心中想好了如何对付他们。
他知道,这些旧势力的复辟企图在如今强大的华族面前,不过是螳臂当车。与此同时,在华族京城,董良长舒了一口气。他所担心的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至于这种旧势力的复辟行为,他是毫不在意的。
因为他深知,这些人在现在的华族是没有任何根基的,他们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华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实力,绝不是这些旧势力能够轻易撼动的。
此时的华族京城,西山的枫叶已然落尽,一场秋霜悄然而至,将枝头染成了一片洁白。董良乘坐着专车,匆匆来到了六角楼总司令部。
西北风起,带来了丝丝寒意,仿佛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新的挑战。一条条消息从遥远的西北汇聚而来,西伯利亚的硝烟和着寒冷的寒流,似乎也在向华族的本士蔓延。
然而,华族绝不会在这些困难面前退缩,他们将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迎接未来的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