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32章 分粮
还有去捡红薯和土豆的小孩儿,这些孩子大些,拿着铁锹,每人把地占一块儿,用铁锹翻一遍,就为了翻到一两个落下的红薯土豆。
可是地里地里落下的本来就不多,好几天,也捡不了几个。
就为了剩下的这么点边边角角,免费劳动力把地翻了一遍,孩子们没亏,大队似乎赚了。
玉米,小麦又晒了几天,现在也晒干了,该交公粮了。这个年代讲“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交公粮就是国家那份。至于集体的,好像是留的种子,牲口的口粮,每年下来学农帮农的接待费,可能还有其他程榛不知道的部分。
交公粮征集了村里所有的木板车,连知青点儿的手推车都没落下。因为路不好走,牲口全去拉车了,男人们也几乎全去了。从村里到镇上的路不好走,上坡要帮忙推,下坡要帮忙拽着。
可是程榛看着三分之一的小麦玉米被装袋运走,好心疼啊。这是她自己亲历的第一个秋收,她累的有点狠,也明白了什么是“粒粒皆辛苦”。
等土豆与红薯都堆到麦场上了,大队里去交公粮的人也回来了。分粮食开始了。这是一年里最大家激动的时刻了吧。
大清早,一家一家的,就拿着袋子推着车来排队了。程榛几个也早早来排好了队,踮着脚伸着脖子,看前面对公分和分粮的情况,第一回见嘛,好奇。
每个小队都各占一边儿,几张桌子一字型排开,队长拿着早算好的工分本儿,开始分粮。
今年的分粮只有小麦,玉米,红薯土豆。黄豆大队会集体榨油,然后分油,现在还没有。
果然,这时候大队长和会计来了,大队长站在中间,拿了个喇叭,喊:“社员们,我们今天分粮,会计核算过了,今年成年人男社员基本口粮四百八十斤,女社员基本口粮四百二十斤。”
“十二岁以上的儿童,口粮三百六十斤,十二岁以下的……今年一个(十工分)是四毛八分钱。”
然后前面开始动了。
程榛看着前面,先报公分,看对不对,接着报粮食种类,多少斤,旁边就把粮食称好,倒到队员自带的口袋里。
看了一会儿,程榛听着前面谈话的声音,有人说今年分粮还行,不少了。有的说今年公粮多少,提留多少……
听他们说来说去,程榛才知道,分配的这部分粮食不是仓库里的全部粮食。还有个名词叫余粮,程榛不知道这个余粮多少是怎么计算的,但余粮是要卖给粮库的,卖出来的钱,就是大队里分钱的钱。
如果大队有集体副业,分钱就多,如果没有,就只能分卖余粮的那部分钱。北山大队那个集体养猪场,就是副业。
还有一个名词叫提留,就是生产队要留一部分粮食,用于 扩大生产,如想修水利,想买拖拉机呀。
还有大队要给五保户,残障人士分90%的基本口粮,也是从提留里出的;大队里给干部的补助;还有搞个什么活动,比如说放电影。这一部分钱,算是大队公共事务的费用。
其他的留下什么种子,牲口的口粮,一部分应急粮食。其余的,然后按重劳力,轻劳力,大人小孩男女来分。
这就难怪很多人吃不饱了,产量本来就低,一亩两三百斤,交小半,卖一些,剩下的还得留一些。
分粮规则是按人七劳三来分粮,意思就是七成了按人头分配,其他的按公分分配,公分多就分的多,公分少就分的少。
人七的那部分叫基本口粮,有句话叫“够不够三百六”,就是说收成再少,哪怕从粮站回购粮食,每个社员也得分最少三百六十斤粮食。今年分的多一些,看来收成不错。
而且分下来的粮食还有一个三七,三成细粮,七成粗粮。队里只有小麦算细粮,程榛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能分一百多斤小麦,不错。
再等了快半个小时,才轮到他们了,程榛站过去,就听旁边人报:“程榛,工分六百八十三分,有问题吗?”“没有没有。”她自己也没记。
“粮食,基本口粮四百二十,工分分粮五十二斤,共四百七十二斤粮食。其中小麦一百五十八斤,玉米一百五十八斤,土豆红薯七百九十斤,五折一,算一百五十八斤。”“没有问题就去旁边装粮食。”
小麦玉米能装,土豆红薯就在旁边堆着。
这边能上工的时间,一年也就七个月。程榛上了三个半月的工,工分粮食也才分了五十多斤。
女生里唐爱红和张静宁的粮食跟她也差不多,王建国和郑峰多一点。
而且基本口粮是固定的,就是怎么磨洋工都有四百二十斤粮食,谁会好好干呢。
天天满工分,也就多出一百四十斤。天天磨洋工也能有一小半儿。
绝对的平均滋生懒惰。
程榛几人把粮食往回运,运了三四趟,红薯土豆多啊。送回去除了小麦和玉米放屋里,红薯土豆就堆在院子里。
他们再回来分钱,因为村里有个集体养猪场,所以村里分钱比别的村多一些,每十公分,分四毛八。
听着挺多,但算下来,程榛辛辛苦苦将近四个月,赚了三十二块八毛多,劳力不值钱啊,难受。
分钱最多的是一个家庭,一大家子没分家,十多口子劳动力,从四月到十月,七个月的工分,加上出粪肥的工分,分了五百多。
这一大家子程榛听说过,姓杨,一对老夫妻,生了哥儿五个,五个都娶了老婆,老大家孩子都成年了。一大家子挤在一个院子里,天天打架,没有一刻消停。
几个儿子里二儿子三儿子都是老实头,天天满工分,连着她们的老婆也每天满工分儿,也不请假。程榛算了算,可以说五百多里有差不多四百是这两对夫妻挣的。
其他三个儿子,纯属搭头。大儿子天天借口身体不好,好吃懒做。四儿子磨洋工,磨得大队有名。
小儿子游手好闲,大队里有名的二流子。他倒是找了个好看的媳妇,但这个媳妇特别爱骂人,也不下地。但老太太还格外偏爱老大和老小这两个搭头。
程榛了解这一家子以后,笑了笑,这不就是一个年代文女主模板吗。果然,分到她家的时候,程榛就看见杨老太太伸手把钱全拿了。她还当场给了小儿子两张十块,给了大儿子一张。另外三个?没有。
程榛不往那边看了,她看看手里的三十二块,她想起自己少去黑市的想法,有点脸疼。她去黑市一趟一百多,在生产队,一年忙七个月,也赚不了一百块,黑市就显得很香。
她有点想磨洋工了。这种生活太难受了,努力不努力没什么区别,谁还会努力呢?这就是个集体堕落的环境啊。
那就先堕落一下吧。休息,休息两天。大家都累狠了,不止程榛,大家都休息了。
连唐爱红都说:“种地比当兵累多了。”张静宁虽然是老师,但秋收也要参加了,整个人软在床上,不说话。
程榛也就休息了两天,该去收菜了,菜园里大多数菜都好收,摘的摘,拔的拔,砍的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