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06章 我统管全家完 养老生活安排上
听到熟悉的声音,李丰雪抬头去看,就见母亲和妹妹正站在路旁客店窗户里,一老一小都满脸带笑地望着他,为他骄傲着。
红袍少年郎陡然一笑,似夺了春光,光耀无限,看呆了道路两旁无数人,尤其是年少女子,香花锦囊如不要钱般往他身上丢,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便是后方更为俊美的探花郎,所得青睐都要比他略逊一筹。
二十岁的状元郎,端得是意气风发,这无疑是李丰雪人生的高光时刻。
崔近月很为他高兴,也彻底放下了最大的重担。
在李丰雪考上状元有了官职之后,李家人的命运就算是真的改变了,即使他以后没有什么大作为,至少也能保这一家老小好好活下去了。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并没有发生榜下捉婿这种事,否则李丰雪娶了媳妇,这家里的事儿,也不需要她来管了。
大夏有中进士回乡祭祖的习俗,李丰雪又是风光无限的状元郎,自然得衣锦还乡。
崔近月自然也得跟着回去,毕竟在老家,还有一位老太太呢。
原身的婆母大何氏今年已经七十六岁,是个长寿之人,在记忆里,李丰雪意外遇难后,老太太很快就伤心病故了,可这一世,她除了不能干重活,身子骨还是很硬朗的。
回去的路程,比来时更加顺利,朝廷派了官差护送,他们无惊无险地回到了小河村。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回李小兰没再晕船,始终活蹦乱跳的。
一行人回到小河村,自然是好一番热闹,不管是各路拜访李丰雪的人,还是李家大摆三天流水席,都让十里八乡的人瞧尽了热闹。
这不是李丰雪一个人的风光,是他们整个白水县,乃至承天府的风光。
光宗耀祖,不外如是。
不过随着李丰雪的省亲假期结束,这样的热闹也落了幕,而这一回,崔近月打包了一家老小去了京城,免得他们以后连自家宅子从哪进都不知道。
李丰收和李丰余两家人在京城待了三个月,到底还是不习惯,小心翼翼说想回老家。
崔近月没为难他们,她很清楚,非把这一家子绑到一起,未必是件好事。
李丰雪已经入了翰林,当了京官,可他的两个哥哥还是泥腿子,除了种地,也就只能做做火柴生意,老家才是他们的大本营,李家的根子也在那儿。
就如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自发展,才好守望相助。
崔近月没有强行把他们留下来,连已经十岁的李延昭也没留,任他回乡下读书,不管怎样,好歹是留在了爹娘身边。
李丰雪为此,还特意找过她商量,“娘,孩儿有推荐子侄入国子监的资格,不若让昭儿留在京城读书,有名师教导,将来科考也能多几分把握。”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在乡下读书的贫瘠,不说别的,国子监只藏书,就胜过全天下的书院。
崔近月却不为所动,“你手上也只这一个资格吧,给了昭儿,日后你的孩子怎么办”
李丰雪笑了笑,“孩儿尚未成亲,尚无子嗣,何必忧心不知多少年以后的事情呢”
崔近月只淡淡道,“你只是他的叔叔,不是他爹,昭儿若是有本事,将来自然能靠自己考到国子监,就如你一般,若他没有那个本事,你又何必非要把烂泥糊上墙呢”
李丰雪闻言怔住,摘得功名,封妻荫子,世事如此,可他没想到,他娘竟并不是这么想的。
他还以为,娘会很高兴让昭儿到国子监读书呢
崔近月谈不上什么高不高兴,她来到此间的目标,就是让这家人都能好好活着,如今李丰雪当了官,李丰收等人有了火柴生意傍身,在她看来,已经很好了。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李家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实现了阶级跳跃,跻身富贵人家,实在不该再贪心。
能稳当做生意,也靠的就是李丰雪,而皇权之下,他自身尚且不稳当,崔近月并不想他成为一把保护伞,庇佑着所有族人,不管是好的坏的,都由他一人来担。
如果都老实本分还好,万一养出了什么蛀虫,有人借此攻讦,李丰雪辛苦得来的一切,就会毁于一旦。
而想要杜绝这种可能,就得从一开始便注重分寸,不要把一切都混为一谈,不分你我。
即使是亲兄弟之间,也不能有糊涂账,李丰收和李丰余现在供孩子读书轻而易举,承天府又不是没有好书院,那么,为什么非要李丰雪来管李延昭,把到国子监读书的名额给这个侄子呢
如今管了李延昭,那以后李延晖、李乐婉,还有他两个哥哥以后可能再生出来的孩子,甚至是李家另外四房的孩子们,难道都要他来管吗
崔近月不认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没本事的人被抬到高位,绝对是祸患。
有些事,还是分清楚最好。
不过只要她还活着,就能帮李丰雪一把,谁都指责不了他,当然了,她不会对任何人言说这些,脑中曾出现的一段念头,原身得到记忆时也不会发现。
她只要保证这具身体活着时,看到李家人都越来越好就行,至于下一代,下下一代,那就不关她的事了。
日后若是一门清贵读书人当然好,可万一出了害人害己的不肖子孙,那就作孽了。
所以,就这么着吧。
李家五个孩子里,唯一让崔近月有点私心的,就是李小兰。
崔近月之所以会把李小兰带到京城,让她读书,将她培养得落落大方,让谁都不能轻易欺负她,是因为她不想这个小姑娘把一辈子都浪费在小村子里。
大夏并无对女子打压的风气,京城里的贵女们个顶个鲜衣怒马,瑰意琦行,宫廷女子为官制度也非常成熟,即使与朝堂不可同日而语,也不是可以小看的势力。
而在乡间,完全没有这样的开放风气,崔近月把李小兰从七岁养到大,她很希望,这个小姑娘能活得快活一些。
那个七岁时怯生生傻乎乎的小姑娘,如今已然长成了胆大心细,进退有度的女孩子,崔近月并没有给她灌输什么惊世骇俗的念头,她却仍与时下女子有些不同,心性之洒脱少有人能及,又不会不合群,很懂人情世故。
李小兰虽然没有当官的爹,但有个当官的亲哥哥,也还是属于官家闺秀,她又读女学,在京中很有几个好友,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
崔近月早早就开始为她攒钱攒地,她若嫁人就是嫁妆,若将来不嫁人,这就是她安身立命的本钱。
连李丰雪有时候都会有些羡慕,他感觉母亲把所有的偏爱都给了小妹,不过做兄长的,总不能跟妹妹吃醋,反而也忍不住宠着她些。
总的来说,崔近月带着儿子女儿在京中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李丰雪考上状元时已经二十岁,不仅没成亲,连个相好的女子都没有,她也不急,完全不催着他找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