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5章 五段史料
大恒六百五十七年,睆,幕两国爆发了持续前后约十年的安平战役,期间两国十年间投入的兵力之和累计超过八百万之巨。
可以是说在神武大陆上鼎鼎大名的一次超大规模型战役。
但令人绝对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大战本以为是最后某国打到身死族灭的结局。
却因为其他诸国都想趁着这两国交战多年的虚弱期,把两国都吞并了。导致最后相互厮杀十年的两国为了自保而结盟。这真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在这十年间。各国之间尔虞我诈,合纵连横,所以才让这段时期的许多事迹都在八国中广为流传。
其中方诺所说的熊季只手斩洪刚的故事也在民间是耳熟能详。事情其实特别简单。
就是当时的睆王率领十万大军攻取幕国一边城要塞,并在此处已经和幕国大军胶着一年之久,但因睆王手下大将熊季阵前斩了幕国要塞主将洪刚,导致睆王大军冲破数营。
由于洪刚主将被杀,最后导致要塞全线失守。是这关键性的一战,让局势有了明显的变化,胜利的天平从幕国转向睆国。
再加上独臂将军熊季阵前只手斩洪刚的故事,使得个故事在神武大陆广为流传。而方诺,就是要拿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来作为他在史学院的突破口。
方诺先慢悠悠的拿起了一本书:“这是《大恒名将传》,算是公认的正史史料之一,里面的内容大家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现在我们就看看这本史料里是怎么说的。”
众人这时全部都在聚精会神的聆听方诺的述说,想要看看这位岚山阁的天才到底要怎么对他们讲解这段耳熟能详的事情。
“熊季传记载‘刚军乃幕国精锐也,季独自首阵在前,众将士擂鼓,随季冲锋,数百步后季斩首刚于阵前。刚军大败。’这段史料很容易理解,就是说洪刚的军队是幕国的精锐之师,熊季独自在阵前冲锋,后面的兵士一边擂鼓助威一边跟随熊季冲杀。百步之后熊季斩首了前来应战的洪刚。而导致了洪刚军大败。对于这段记载,各位有没有什么疑问?”方诺念完书中的内容后向众人发问。众人齐齐摇头,这事都是定论了。自然没什么疑问。方诺见没人应答。又拿去第二本书继续说到:“这是《诸侯国主传》。我想大家对这本书也没什么疑问吧。”
方诺也不等众人回答就继续说道:“我们来看看《诸侯国主传》里的睆王传里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睆王传记载‘王亲率大军至边塞,与幕将洪刚对峙,久攻不下,王不与刚争锋,遂绕城南进五十里于清云坡扎营,欲断幕军粮道。刚甚急,遂出塞攻王,王见计乃成,攻守易换,大喜,便命季俯冲刚军,一战大破刚军。’各位都看到这两段史料的区别了吗?”
“师叔,我看明白了。”起身答话的是项哲。方诺见他答话,便对他点点头说道:“那你就说说你的看法。”
“是,师叔。如果光看名将传里熊季的记载,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好像斩杀洪刚是他占了最大功劳,先是说明洪刚的军队是精锐。后又刻意强调熊季本人对战斗的重要性,又带头冲锋,又是率大军压上,故意不提战斗环境,让后人认为是双方列队在平原上相互冲锋式的对攻。但事实却是熊季是从清云坡的营地出发,俯冲进攻。而睆王传里却强调能杀死洪刚的关键是睆王计谋用的好,攻守易换才导致洪刚出城求战,至于最后命熊季出战,只是正常的军事调遣,无论是谁,在此俯冲打仰攻的优势下,都能取利。这两篇史料虽然记载的都是同一件事情,但说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如果单独看一篇先入为主后,再看其他的会有很强的排斥感。”项哲沉稳的答道。
其他学子一听,觉得还当真如项哲所言,两篇史料都可以回避很多东西,又都着重刻画了很多东西,让人看的虽然是同一件事,但得到的答案却完全不同。
宋冉听到项哲的回答,一直笑的很开心,他这个弟子还是很优秀的,可不像那帮心生嫉妒的师兄弟们说的是个废物。就连老干部们听了都连连点头。
“项师侄说的很好,都说到点子上了。你们认为这就完了吗?我们再继续看下去。”于是又拿起了第三本书,“我们接着看看《神武贤臣传》里当时的睆国丞相刘信传里是怎么说的。刘信传‘信随王亲率大军至边塞,王与幕将洪刚对峙,久攻不下,王不与刚争锋,遂绕城南进五十里于清云坡扎营,欲断幕军粮道。刚甚急,遂出塞攻王,王见计乃成,攻守易换,大喜。信见刚仰攻而上,献计于王。王纳之。便命季俯冲刚军,一战大破刚军。’”
此段话一出,场下哗然,这段睆丞相刘信的记载又把着重点改变了。
虽然和睆王传里记载的差不多,但多了关键的几句话。就这短短几句话,意思就全变了。
刘信传里特意表明是刘信发现洪刚仰攻清云坡,也是刘信给睆王提出了建议和计策,才使得睆王命熊季出战的。
这样一来。看上去大败洪刚军是刘信的细致入微和对战局关键时刻的把握才成功的。
这三段史料单独拿出来看都不会觉得有什么蹊跷,但放在一起比较下来,实在是毁三观。
到底谁在说谎?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都是在场所有人都在考虑的问题。
“你们也都看到了?同样的一件事,都是正史记载,差别却这么大,这还是一件几乎天下人都耳熟能详的事件都会出现如此的误差。那么事实到底是如何呢?谁能说清楚?”方诺读完三段史料后见到众人纠结的表情后很是舒爽。
“敢问师叔。为何会这样?”项哲问道。项哲这话问出了在场师生们的心声。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还早呢?小爷刚才念的都是睆国那边的史料记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幕国这边的记载。”方诺没有回答项哲的疑问又拿起了那本《大恒名将传》。
“我们刚才看了熊季传的内容,我们再回头看看洪刚传里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洪刚传‘睆王率军攻塞,刚克守一年,二年春,睆王火攻,刚命偏将两卫守东,刚自率两卫守南。睆王强攻东面,刚遂又分兵一卫支援东部。后刚本部遭睆王强袭,战死。’”方诺刚一念完,下面鸦雀无声。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洪刚传里连熊季提都没提一下,这和睆国那边的记载很多都对不上啊。”下面不知道哪个学子在那里失声大喊。
方诺见那人一脸惆怅,便对那学子说道:“对不上就对了。因为单独看洪刚传是很难看清楚的。里面虽然记载了很多东西,但都是春秋笔法,忽略了很多关键的事件没写。你单独看的时候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如果和前面三分史料一起看的话,就完全不同了。我要搞清楚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就来看看最后一份相关的记载。”
“《幕国军策令》是当时幕国丢失要塞后对全军发表的军报,我们来看看里面写的。‘睆王率大军攻塞。久攻不下。二年春,睆王饶塞南行,扎营清云坡,刚出塞五十里布营对峙。次月,睆王火烧塞外大营,营外障毁。刚率军士前去修缮。睆王察觉刚军动向,俯冲而下,绕其身后,刚未撤及时,战死。刚刚愎自用,置塞内数万大军于不顾。以主将之身亲赴险营修缮,至塞失守。乃刚一人之过也。’”方诺念完这份军报,又对众人问道;“现在结合这份军报和刚才洪刚传的内容,哪位学子看明白了?”
“学生看懂了。”答话的依然是项哲,在师生们都在思索的时候。项哲的表现是鹤立鸡群。众人都转头望向这位号称史家文曲的才俊,都想听听他都看懂了些什么。
“这份军报和洪刚传结合起来看其实基本交代了这次事件的主线,先是睆王来攻击要塞,打了一年后久攻不下,便绕道南面的清云坡扎营,以断要塞粮道。
而洪刚见睆王在清云坡扎营,他竟然也出塞五十里扎营和睆王两营对峙。某天洪刚的大营被火攻,洪刚便命偏将带领两卫守东营,他自己守南营。
又因为营外的路障被烧毁,洪刚亲自带人去修。导致被睆王发现,睆王命人俯冲而下,绕到其身后将其斩杀。
在洪刚传里,故意没有提火攻攻的是塞外的大营,让人误以为洪刚是守塞时战死。还特意强调分兵了一卫给偏将,以加强说明当时自己兵力不足。还故意隐瞒了身为主将竟然亲自去修缮路障的事情。
难怪好多事情对不上。再看幕国军策令里说的,其实全文强调的都是这次的失败不是幕国排兵布阵的问题,全是因为洪刚刚愎自用,因为一点小事,而亲自赴险导致大败。等于是说这次失败全是洪刚一个人的错。
难怪要通报全军,这是幕国为了稳定军心而特意发的军报。
幕国这边的记载完全不提睆国那边的布置,什么睆王的计谋,丞相张信的洞悉统统都没有。
那熊季就更没人关注了。总之通篇都是在解释,不是睆王有多厉害,也不是幕国排兵布阵出了问题,就是洪刚一个人的问题才导致大败。
而睆国那边恰恰相反,三份史料都没有记载洪刚在坡下扎营对峙的事情,更没有说洪刚跑来修路障才偷袭被杀。让人单独看上去不是觉得熊季勇猛无当就是睆王或者丞相张信智计无双。丝毫不提对方主将因鲁莽而造就的机会。”项哲站在广场众人中侃侃而谈。
“好好好,果然不愧是史家文曲。能有这份见解确实不凡。诸位,现在五份史料都摆在面前了,你们感觉出了什么吗?
这些史料有说假话吗?有人改过史吗?统统都没有。这里面没一句假话,但是有比说假话更严重的事情,那就是不论你单独看哪份史料,你都不可能搞清楚所谓熊季单臂斩洪刚的事实真相。
到目前为止,诺也只找到了这五份相关的记载,就出现了如此多的不同,要是诸位再寻到其他的记载,我相信还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这就是诺最初问的那个问题。学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史料全部都有严重的倾向性。这些倾向性爬满了如今所有史料的字里行间,让一件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搞的扑朔迷离。
就拿熊季斩洪刚的事来说。所有人的传记里都在大力鼓吹自己的作用,对他人的功劳避而不谈。洪刚作为这次失败的罪魁祸首,也在极力的推脱他的责任。
单独看洪刚传,会让人感觉他死守要塞,是因为睆王火攻要塞后他分兵给了偏将导致兵力不足而被睆王强杀。虽败犹荣。
可事实的真相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但你又在洪刚传里找不到一句假话。被隐瞒的关键信息导致洪刚这个人的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是完全相反的。甚至你还会觉得这个将军不错。
但如果你知道了全部事实真相。你才会认识到,洪刚死的一点都不冤。完全是自己作死。身为主将,竟然跑去修路障?这是有多傻才能干出这等事情来。
所以在小爷看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不是史料的问题,而是写史人的问题,而且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所有史家都存在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要是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史料永远看不到真相。
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跑不掉。尤其是已经撰写过史书或者是正在撰写的人。因为你们统统都不明白,一部合格的史书应该怎么写。”说到此处,方诺从讲台上站了起来,铿锵有力的对着在场的所有人说道。
此话一出,宋冉和老干部们都坐不住了。方诺这是要干什么?要掘了史家的坟吗?一时间众人都目光不善的死死盯着高台上的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