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战记林七夜

第81章 铁铉(1/2)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81章 铁铉

进来这人,让朱允熥眼睛一亮。

来人身材高大,起码一米八五左右,在这时代绝对鹤立鸡群。

身材高大,手长脚长肩膀宽阔,以至于身上青色的官服显得有些紧绷,但是反而更突出了身体健硕的线条。

这人虽然穿着文官的袍服,却看起来像个武人。而且脚步极快,从奉天殿的大门,到御岸前,二十几步的距离他似乎几步就走到了。

等他走近了,朱允熥也看清了他的面容。

帅哥!

面目棱角突出,浓眉大眼,鼻梁高耸,看着似乎有些混血儿的味道。大概三十年纪,正是男人最好的岁月,眉目间满是刚毅,下巴上浓密的胡须。

“臣,礼部给事中,铁铉参见陛下!”

开口声音也很洪亮,掷地有声地。

“平身吧!”朱元璋淡淡地说道,“这是皇嫡孙吴王。”

“臣,见过吴王殿下!”

“快快请起!”朱允熥虚扶一下,客气的说道。

随后叫铁铉的臣子起身,站在解缙身边。他身材高大,站在那里比解缙高出一个半头左右,后者仰着脖子看看,有些落寞的低头,然后往边上挪了挪,拉开距离。

看着眼前两人,朱允熥心中大喜。先有大明第一才子,现有千古忠臣。这两位以后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哼哈二将。

铁铉,和方孝孺一样,都是被后世歌颂的最有气节的臣子。

但其实他比方孝孺还要优秀,因为他不但有气节,还是一位能臣,一位能打仗的书生。

朱棣起兵靖难之后,李景隆奉建文帝之命征讨,铁铉作为文臣监运大军粮草。

但是当大明战神遇到了霍去病一般的永乐皇帝,下场就是丢盔弃甲。五十万大军被人家追着屁股夺路狂奔,眼看朱棣的兵锋就要占领北方重镇济南,铁铉一文臣书生,收拢一群散兵游勇,组织民壮,开始守城。

这一战他的军事才能得以显现,朱棣的北军正是连战连捷士气高涨的时候,麾下精锐的大明北地边军,还有塞外女真蒙古勇士,对着济南展开强攻。

可是这一攻,就是三个月。三个月内,朱棣死伤无数,残兵败将守城的济南岿然不动。

朱棣大怒,从后方调集了所有火炮,开始轰击济南城墙。眼看济南岌岌可危,千钧一发之际,铁铉展示出他不同寻常的一面。

铁铉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挂在了济南的城头。

并且用纯正的老北京腔调对朱棣大喊,你爹在此,你丫有种用炮轰!

济南的失利,是永乐大帝朱棣一生为数不多的败绩之一。

后来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建议,放弃山东济南班师回北平。而铁铉见他走了,跟着他的屁股,一路收复失地,被加封为兵部尚书衔。

再以后,朱棣绕路山东南下,攻占了应天府登基之后想起曾经的奇耻大辱,率领大军再次北上。

这一次朱棣有了皇帝的名分,济南城破。但是铁铉依旧带着忠于建文的军队,在各地转战,最终在淮南被俘。(这次的战役中朱棣有一个污点,就是在河北一带杀了不少百姓泄愤)

朱棣虽然恨铁铉,但是心中对他也很敬佩,有收为己用的心思。但是从始至终,铁铉没有跪拜永乐,反而破口大骂乱臣贼子,为一己私欲祸乱半壁江山,致使生灵涂炭。

朱棣的脾气继承了朱元璋的狠,甚至更加残暴。

他让人烹起油锅,告诉铁铉你要是不拜我,我就把你炸成骨灰。

铁铉面不改色,告诉朱棣,有种就来。

朱棣大怒之下,让人割了铁铉的耳朵鼻子,塞进他嘴里。并且大声质问,味道如何。

三九音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因为太欧皇,抽中铜雀台后无敌了
因为太欧皇,抽中铜雀台后无敌了
关于因为太欧皇,抽中铜雀台后无敌了:横空出世,林寒在新手抽奖中,获得特殊唯一建筑,从此开启传奇的一生。张角:此子器宇不凡,有潜龙之姿,可愿拜我为师?曹操:寒兄乃是妙人也。刘备:无耻小儿,屡坏吾大事,气
六两橘猫
病娇老公红眼保证,他会改
病娇老公红眼保证,他会改
关于病娇老公红眼保证,他会改:18岁的夏嘤一睁眼,发现自己穿越到八年后。好消息是不用坐等高考分数,坏消息是还没碰过男人就有了两个月身孕。还没从喜当妈的现实中回过神,又得知老公竟然是她高中暗恋男神陈允渡
宋临书
每天解锁前任,这班是非上不可吗
每天解锁前任,这班是非上不可吗
【穿越+系统+多女主+修罗场+词条】穿越而来的白七鱼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脸吃饭。于是当了十年的小白脸。这时候,他突然觉醒词条系统,他不但能看到别人的词条,而且只要体验各个职业,就能够不断获得词条!但是
天生五七
不朽龙脉
不朽龙脉
五年前,绝世天才姜辰为救女儿自挖武脉,被妻子无情抛弃,五年后,女儿再次命悬一线,姜辰以身试毒救治女儿,却无意间觉醒太古传承不朽龙脉,诸天万道在握,我赐女儿永恒长生!
佚名
修仙家族之化灵碗
修仙家族之化灵碗
李玄真意外去世,胎穿到修仙界的云雾李家,只是云雾李家只是个刚刚建立的微型修仙家族,他更是创立者的同辈。于是,云雾李家多了个三始祖。看着天赋强大的家主哥,又看了看喜欢瞎忙活,浪费资质的二姐,最后再感受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