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非要我登基

第127章 127(3/3)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127章 127

徐小弟这才意识到她的决心,讪讪地点头,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出去了。

“娘娘消消气,别气坏了身子。”余嬷嬷端上来一杯花茶,轻声道。

徐太后揉了揉眉头,面色有些冷:“是哀家助长了他们的野心,竟让他们生出这等心思。可他们也不看看,陛下是什么,皇后是什么人,岂是他们能拿捏的!”

奚皇后马上就要生了,这若是一举得男,那地位谁还能撼动?她可不止是陛下的皇后,还替陛下管理着东南沿海的大笔买卖,说是陛下的左膀右臂也不为过。而且瞧嘉荣的样子,可能是吸取了他们几兄弟的教训,并不准备生一堆儿子出来,免得以后兄弟相残,纷争不断。

余嬷嬷劝道:“娘娘您今儿已经将话说得这么清楚了,伯爷应该会打消这个念头的。”

去年周嘉荣封了徐太后娘家大哥为长运伯。

徐太后拧着眉头:“希望吧,这段时间徐家再有人递帖子,通通回绝,哀家一个都不想见。”

也是该给他们泼盆冷水,让他们清醒清醒了。

徐太后的警告很有效,经过商议后,徐家人虽不舍,但想着陛下的嫡亲的外家都不冒这个头,还是按捺下了心思,不再跟这群大臣一起闹了。甚至长运伯都使上了病遁这一招,以身体抱恙为由请了假,朝都不上了,还吩咐夫人给家里两个正值妙龄的姑娘说亲。

徐家的退缩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更不凑巧的是,没几天,宫里传来了消息,皇后娘娘诞下了大皇子,母子平安。

陛下有了嫡长子,大大地安了大臣们的心。

他们之所以支持选秀,也是希望陛下开枝散叶,能够有继承人,如今人已经有了,既然陛下不大愿意,他们又何必跟陛下对着干呢?

一批纯臣当即不掺和这件事了,这导致朝堂上几乎没人再提选秀,选秀便不了了之了。

但这对于大臣们来说,是结束,可对周嘉荣来说,只是开始。

他坚持将兴德帝的妃嫔遣送回家,除了怜悯这些如花一般的女子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裁撤冗沉的后宫人员。

大齐皇宫中目前有一万四千名宦官,六千多名宫女,总共达两万人左右。

前几代虽有些差异,但也不是特别大,一直维持在以两万人的数目。这么多人,每日的吃穿用度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宫殿的修缮维护等等,每年光是后宫的支出便高达几百万两银子,都够养一支军队了。

以前齐灵帝在位时,后宫有名有份的妃子有好几十人,再加上皇子公主十几人,也算是有几十个主子。但如今将齐灵帝的妃嫔清理出宫后,后宫真正的主子目前便只剩两宫太后和几个生育有公主的太妃,还有帝后和大皇子这些人。

对于这些有生育的太妃,周嘉荣又下了一道旨意,允许其出宫到子女府中荣养。

这个命令有些新鲜,因为兴德帝的儿子除了年纪最小的老七,其他的不是死便是废了,剩下的都是公主。周嘉荣下这道旨令意味着她们也可以去公主府上养老。

虽然有些出格,可在皇家也不算什么大事,公主府也是以公主为尊嘛。对于太妃们来说,能够出宫跟女儿外孙一起生活,那可比留在深宫中强多了,一个个都感恩戴德,表示愿意出宫。

最后只有两名太妃留下了,一个是女儿早逝,还有一个女儿远嫁,不在京中。

加上他们俩,现在皇宫中也只有七名主子,完全用不着这么多人伺候,但周嘉荣也没一蹴而就,而是慢慢来。

元兴三年夏,他下令宫中凡是四十岁以上的太监、二十岁以上的宫女,都可自行出宫归家,宫里还会给一笔安置的银子。太监十八两,宫女八两,多年当差,只要是有成算的,手里应该也还积攒了一笔银子,出宫后太监省着花应该差不多够了,宫女还年轻可婚配嫁人生子。

当年便有两千多名宫人出宫。

次年,他又将年龄标准放款,太监提前到三十五岁,宫女提到十八岁,凡是自愿出宫的,皆可获得安置银子。

这一年又有三千多人出宫,不过大多是宫女,太监相对较少。因为太监是阉人,年纪又大了,很多进宫多年,都不知老家还有没有父母亲人在,出宫也不知道做什么,还不如留在宫中。相反,宫女都还年轻,身体也是健康的,出宫还可以趁着年龄不大挑个好人家。

其后数年,陆续有太监宫女出宫,到元兴十八年,齐宫中宫女太监的人数只剩下了三千名左右,此后也常年维持在这个数目左右,极大地减轻了国库的支出,还释放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投入越来越需要人人丁的手工业。

元兴三十年,也就是周嘉荣五十岁那年,他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太子。在退位前,他还下了一道影响大齐皇室数百年的圣旨,子孙后代,凡登高位者,过五十需退位让贤给子孙后代。以防皇帝老了,栈恋权势,追求长生之道,昏招频出,也防继任者迟迟看不到希望,父子猜忌相残!

元兴帝周嘉荣治下三十年,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之相。大齐的财政收入也由最初的两千万余两白银涨到了六千多万两银子。朝廷利用这些银子大肆修建各种水利设施,码头,道路,还制造了许多战船、枪炮,让大齐的武力值也达到了巅峰,周围临邦莫敢进犯,皆称臣纳贡。

而且由于从西洋陆续引进推广了数种高产作物,提高了粮食的产出,人口也呈爆发式增长,短短三十年间,人口便由六千万人增长到了九千多万人。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开拓了大量的荒地,大齐统辖的领土不断向周边扩散,不少百姓受朝廷重金征召,远赴这些偏远地区开垦定居,耕地也增长了数十万亩。

更重要的是,元兴一朝,手工业和商业极为发达,东边的海运,西边的陆运,来往商旅不绝,每日都有数百艘船只载着满满的货物南下寻求掘金的机会。商业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手工业的长足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茶、瓷器,还有雕刻、描漆等手工业。

而且还由单纯的手工劳动逐渐往机械化方向发展,江南东南各地棉纺织业极为发达,各种纺织机、新奇的印染技术层出不穷,短短三十年,织布的效率翻了两倍多,织出来的布柔软平整,花色多样还不掉色,运出海后大受欢迎,畅销多地,成为大齐发展最快的产业,江南有数十万人从事棉纺织业。

商贸的发展又刺激了造船业的进步,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驱使着越来越多的商贾投身其中,船只,尤其是能够满足远洋航行,有一定攻击力能自保的船只成为了大商贾们的追求。朝廷由此在江南、东南沿海开办了三家大型造船厂,专门建造各种大型的出海远航船只,船身最长能达两百余米,高三四层,载数千人,船上还配备了略逊于水师的火铳火炮等武器,这样即便遇到海盗也能凭借强大的火力将其击退。

这样的船队一出,纵横几千里海域,所过之处,莫敢进犯。

后世称这一时期为“元兴盛世”,史学界也有称这段时期为大齐近代史的前夜,黎明的开端。而周嘉荣也成为了大齐史上最传奇的一位帝王,他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大齐中期朝廷昏庸无能江河日下的局面,重新将大齐推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而且其政策不少带着很浓的法治色彩,甚有远见,甚至是超出了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像是开了外挂一般。尤其是大齐对周边异族的文化同化,鼓励妇女出门工作,大力发展商业手工业等等,颇有现代社会的影子。

因此后人评价他时,有一部分历史爱好者认为其很可能是一位穿越者。这种荒谬没法证实的猜测在论坛上却引起了不少人的支持,尤其是其从十七岁之前到十七岁之后截然不同的两段人生,更是佐证了这个猜测,为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使得其成为史上最热门的一代帝王,引得不少历史学者前赴后继地探讨、考古这位传奇帝王的各种史迹。

红叶似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官途:被派基层,展凌云之志
官途:被派基层,展凌云之志
他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学校领导推荐,参加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考试。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分到省政策研究室,工作认真负责,跟随政研室领导多次下去调研,写调研报告。 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很顺利。 可不知为何,他突然收到了外派的消息,让他去基层磨炼。 那一刻,他清楚认识到,他是被人惦记上了。 本以为会一去不复返,谁知他竟然和他的爱人直冲凌云。 他:“每一次转变都是机会,能不能走到想要的高度,取决于每一条路
佚名
李天命是男主的小说
李天命是男主的小说
李天命做梦都要笑醒了。 他家的宠物,竟然都是传说中的太古混沌巨兽。 他的家鸡,是以太阳为食的‘永恒炼狱凤凰’。 他的黑猫,是以雷霆炼化万界的‘太初混沌雷魔’。 连他家的小强,都是拥有万亿不死分身的‘万界永生兽’…… 从此,他驾驭十头太古混沌巨兽,化身万古第一混沌神灵,周游诸天万界,踏平无尽神域。万物生灵,诸天神魔,连爬带滚,哀呼颤抖!
风青阳
被提拔后,我走上仕途巅峰
被提拔后,我走上仕途巅峰
县委大楼走廊里,传来了刺耳的尖叫声。 紧跟着砰地一声,一个男子从空中跌落,重重地摔在车顶上。剧烈的撞击致使车窗震碎,车顶凹陷,脑袋直接爆裂,猩红的鲜血溅射四周。 正在窗前打电话的他目睹了一切,他愣怔在原地,惊愕失色,难以置信...... 随后局长知道他是目击人,便火速提拔他,让他调查这期跳楼事件的幕后元凶。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呀!牵扯出庞大的利益集团。 且看他如何斗智斗勇,凭借一己之力瓦解这
佚名
都拿下首富了,谁还伺候渣前夫啊!
都拿下首富了,谁还伺候渣前夫啊!
【顶级腹黑温柔大佬x娇软清醒小女人,二婚,甜宠,救赎向】许嫣桑结了一场伤筋动骨的婚,直到把周牧川和白月光堵在酒店圆床上,她终于幡然醒悟,原来真心换不来真心。她收起满身狼藉,选择净身出户。离婚当天,在前夫和小三的注视下,她拉了个陌生男人走进民政局。所有人都笑她丢西瓜捡芝麻,只有许嫣桑清楚:形婚而已,适合各取所需。本以为一切回归正轨,没想到生活突然开了挂,各种难题迎刃而解不说,形婚老公还时不时冲她释
开心麻瓜
嫁残疾相公种田养娃
嫁残疾相公种田养娃
本文为家长里短的种田文。 没有穿越重生,主角都是没有金手指的普通人。 主要讲述一对小夫妻,靠着勤劳的双手一点点发家致富,主打细水长流的温馨日常。 继母为了五两彩礼钱,逼田小溪嫁给了隔壁村的瘸子陈家旺,果断与无良亲爹断绝父女关系,从此再未登过娘家门,就在村中那些长舌妇们等着看她笑话时,当年的三间土坯房,已然换成了青砖瓦房,小日子也蒸蒸日上。
清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