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败家子

第三百五十七章 启蒙教材,三字经(1/2)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三百五十七章 启蒙教材,三字经

青二娘被王康委派到赵国京都,布置情报网络,在山洪结束之后,离开新奉县,如今过去几日,应该已有成效……

王康坐在桌前,看着这封密信,这个消息,确实是跟他有关,

根源还是他曾在封地之争,与柳诚文笔策论,所作的那篇,教战守策!

在比试过后,监察使李济同,锦衣卫指挥使宇文奈回京赴命,连同这篇策论,也呈给赵皇。

教战守策,全文论述赵国情势,提出全民备战……

这确实是一篇名策,王康相信以赵皇的眼界定然能够看出。

只是,想要实行却很难。

全民备战可不是一句空话,简单说就是要大规模征兵,以此来激发民众进取之心,

并用此种方式,来遏制老牌贵族。

一方面能够解决赵国现今困局,一方面又能提升保皇派势力。

所以说,这篇策论是完全符合赵皇现今所求。

正好用于他实施新政。

但其本质,又涉及到了保皇派与保守派之争,所以若要推行,必然会有极大的阻力。

王康预想,赵皇想要实施此策,也该等合适时机,但没想到现在就已经提出。

据青二娘密信中所写,现在整个京都,都在议论此事,就连朝堂中,也是争吵一片。

赵皇的决心很大,但同样阻力也是不小……

而也因此,这篇教战守策公布出来,连带做这篇策论的王康,也走在人前,站在风口浪尖。

谁都知道,富阳伯王鼎昌,是赵皇提拔而起的新贵,王康作为富阳伯之子,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可想而知,王康又一次的成为老牌贵族中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是王康所没有预料到的。

他摇了摇头,将信件烧毁,也没有在意。

反正他现在是虱子多了不怕咬,京都的事,暂时还与他无关,现在最重要的是发展新奉县。

只是令他奇怪的是,至从上次大战以后,永定伯爵府却没有丝毫动静……

这一点,可是大出他的预料,韩瑜应该不像是这么能忍的人,或许在筹备更大的阴谋,也说不定。

既然想不通那便不想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他一直所信奉的。

将手头的事情处理完,王康便准备前往新兵营。

在那日训话之后,所有人都安定下来,而由王康安排的特训,又开始了……

队列,体能,战术等依次展开。

标准完全是按照,特种兵来的。

而且经那日的厮杀战斗后,他们的成长也是很快。

在王康来到这里时,所有人正在整齐练着一套拳法。

而教授他们的是……李清曼!

这是王康的特地安排,李清曼出自太一教,所会的武道绝学繁多,他就想着,能否教新兵些招式什么的。

所以才有了这一幕。

据李清曼所讲,这套拳法是一门绝学的入门拳法,勤加练习,可提升气力,与敌对战,都有功效。

李清曼身穿劲装,演练着。

这套拳法大开大合,充满阳刚之气,明显是适学于男子。

李清曼竟也将之打练而出,气势非凡。

其下兵卒则是在认真跟着学习。

结束之后,李清曼来到王康身边道:“你招的这些人中,有几个好苗子,悟性挺高。”

她说着又道:“你不是一直想要修习武道,也可以跟着练习,起码能提升些气力。”

王康摇了摇头,他可是没这份毅力……

一天的训练结束,并不代表着完结,晚上还有王康给安排的专门授课。

天香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五大仙家,从继承土地庙开始崛起
五大仙家,从继承土地庙开始崛起
“我!土地公啊!竟然沦落到和乡野精怪抢香火?”他穿越了,开局传承了土地庙,本以为以后的日子是庇护一方百姓,却不想这个朝代的人并不相信玄学,一点香火都没有。无奈之下,他只好和已经成了气候的山野精怪达成协
佚名
彩礼千万,任他嚣张跋扈我也爱!
彩礼千万,任他嚣张跋扈我也爱!
上一世,人人都说表姐韩丽丽嫁得比江婉好!表姐嫁给陆厂长的弟弟,新郎又高又俊又有钱。江婉嫁的却是下乡青年,长相普通,家里更是穷得叮当响。后来陆家不幸落了难,家道中落,韩丽丽因丈夫常年在外不着家,独守空房
飞猪猪
天龙珠拿后,我御万道吞四海
天龙珠拿后,我御万道吞四海
未婚妻害我,联合一众外人废我修为,伤我父母,残害我家族。他们以为我没了修为就无能为力,成了凡人。真是令他们失望了,我拿下天龙珠,修炼了新丹田,还练成了上古秘籍。我得到了魔龙传承,吞四海,御万道,站在诸
佚名
七零:踹开渣夫,我被纯情汉宠上天
七零:踹开渣夫,我被纯情汉宠上天
十八岁的她,刚从高中毕业,正值青春年华,却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抉择。身为家中独女面对知青下乡的号召,全家上下都犯了难。爷爷、爸妈心疼她,未婚夫又早已投身军旅,这下乡之路,似乎布满了荆棘。于是,她拖着一只
佚名
龙魂武帝
龙魂武帝
【传统玄幻+无系统+杀伐果断+暴爽燃文+百万追读】江尘,江家绝世天才,本是觉醒亘古稀有的神龙武魂,却被人误认为是废武魂土蜥蜴,因此受尽冷眼,卑微如尘。然江尘却是一心向武,百折不磨,崛起于微末,傲立于大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