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50-60
香江的经济比国内发展早,且各地区的经济与治安不同,像是这种批发零售路线肯定得去麻油地之类的地方,但不说那里肯定已经有了利用类似赚钱手段赚钱的人在,那里的居民和治安也实在是……她希望沈惊蛰去香江,是为了赚钱去的,不是为了到那里被排挤、欺负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铜锣湾这种已经形成模式的商业区,只要交够保护费就能随心所欲地赚钱的同时,行业竞争也不会出现《古惑仔》里那样一言不合就砍人的事情。
安全是首位,赚钱是其次。
赚安全的钱,赚放心的钱。
苏盼的态度一向鲜明,沈惊蛰虽觉得铜锣湾这个地方太过繁华,租金和保护费肯定不会便宜,但也明白苏盼的“安全论”是正确的,便也默认了将这里作为他们迈进香江服装市场的第一块地图。
沈惊蛰道:“我和瘦猴儿这次去香江也认识了几个专门给我们这些外乡人□□件的人,等年后我们再去香江,可以先找这几个人问问申请公司和商标的流程和所需要的手续都有什么,到时候准备齐了就直接去官方办理。至于门脸儿铺子……这就得慢慢寻摸了,想找到各方面都合适的门脸儿,难。”
苏盼摆手:“这都不着急,慢慢来。只要咱们之间的合作能继续,并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越走越好,那咱们的目的就实现了!”
说着,她拍了拍手里的录音机道:“不过不管怎么说,你们俩在香江这小半年也辛苦了,这阵子就先好好休息休息,有什么事咱们都年后再说!还有,谢谢你送的录音机和卡带。”
看着苏盼自顾自说话的样子,沈惊蛰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和她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面了,哪怕是偶尔的通信,内容也大多和生意有关。
他们本不该这么熟稔才对。
可偏偏,苏盼就像是有种魔力,让当初本来对她还有所防备的自己就这样和她合作了几年并且还要继续合作下去不说,此时难得又一次见面,他竟然也没觉得有什么生疏的感觉,反而是又像第一次见面时那样,顺着对方的想法,谈起了接下来的合作。
她是个令人不设防的人。
这样的人最该防备才对,可沈惊蛰却提不起半点戒备的情绪,只默默看着苏盼关掉并拿起桌上的录音机,说中午的饺子还剩下挺多的,让他们晚上自己煮饺子吃的话之后,便抱着录音机准备回那个她照顾很多年的老师家里。
沈惊蛰看着郑小娟和王红星亲亲热热地围在她身边说着悄悄话,看着瘦猴儿跟在旁边里窜外跳拿着他们从香江带回来的特产食品递过去,也看着苏盼回头朝自己说了声再见,便迎着由天空中散落的点点雪花离开的背影。
他目送着苏盼离开后,回到了这间写有苏盼名字的房子,默默端起杯,喝了口桌上凉透的茶水——
屋外,郑小娟像只欢快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同许久不见的瘦猴儿诉说着思念,瘦猴儿正在用他习惯的嬉皮笑脸回应;王红星似乎又回了房间,隐隐能听见她背书的声音——之前信里有写,她们俩正在读夜大——读书是件好事,从前是他忽略了这件事,得谢谢苏盼愿意帮她们找学校。
在将一整杯的凉茶喝完后,沈惊蛰原本有些外露的情绪彻底被收敛了回来。
他沉着眼眸望向窗外。
——得去睡一会儿了。
他要好好歇歇在香江那段时间里的提心吊胆,和那不该也莫名滋生出来的情绪……
第53章
伴随着黑白电视机里的李谷一老师那一首《拜年歌》的欢快曲调, 电视机外的苏盼和宋玉书两个人就这样,第一次观看到了这一场以现场直播为形式开始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并在这令人应接不暇的节目中, 正式迎来了1983年的到来。
比起往年对冬天的向往, 苏盼今年则盼望起了春回大地, 好让自己那块郊区地皮, 能快点随着大地的解冻而得以动工盖房。
对于自己在郊区买了块地的事情,苏盼虽说没刻意瞒着沈惊蛰几个人, 但也还是没叫他们知道这件事。
之前说过,这块地得用来盖厂房, 是要作为她今后独立于其他合作性产业以外的, 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事
【请收藏本站qyfwaji】您现在阅读的是《重回1979》50-60
业。
闷声发大财。
对于自己的产业, 除了荔枝巷的那间房和小卖部以外, 苏盼还有的就是这块新到手的地皮,不算太惹眼,但她也不想让人知道,毕竟这块地在未来是要规划拆迁的, 现在让人知道她在郊区买地无所谓,可等到未来,郊区成了知名拆迁地,那知道自己有地的人又会怎么想呢?
苏盼向来是谨慎小心的性格, 对于瞒着沈惊蛰他们这件事也没觉得有啥不好意思的,反正他们也只是和自己说了在香江的生活经历和遭遇, 只字没提半句生意相关的内容, 那些录音机又是哪来, 他们不也都没说吗。
和聪明人相处就是这样——
可以好奇,但不能探究。
所以, 苏盼没有问沈惊蛰是哪来的钱在香江买了那么多东西回来,对方则也同样默契地没有问苏盼关于生意的情况。
“盖厂房有信任的人在那儿盯着吗?”
“暂时还没找到合适的人……”
面对这个话题,和苏盼略显苦恼的回答,宋玉书难得没有像往常那样聊文学名著和家长里短,而是十分犀利地说道:“虽说人民老百姓一直都很朴实,但也架不住这两年改革开放,人心浮躁。有那想要低成本赚大钱的,胆子大得很,到时候在建材上面搞点鬼,这盈利就能多出来至少一倍,可这盖出来的房子质量就……”
“我也是担心这点,可您也知道,我来京市还不到四年呢,认识的人基本上都是学校里的教职工和学生,根本没地方找愿意帮我盯着施工的人。”苏盼说着,挠了挠头,三两下就将早上梳好的麻花辫给挠乱了,足以见她是真发愁。
不过对宋玉书的询问,苏盼倒是没多想,只当是对自己的关心和叮咛,心里发愁着自己该上哪儿找个靠谱的人来负责监督施工这事。
想到这里,苏盼就忍不住嫉妒起了沈惊蛰,谁让他不愁没人帮忙,自带瘦猴儿他们几个又能干又忠心的发小呢。
同为合作对象,自己却是个事事都得亲力亲为,连个靠谱的帮手都找不到的光杆司令……真的是让苏盼想不嫉妒他都难。
苏盼想着,转而又将话题说回到了雇人上面:“其实我最近发现了一个不错的人选,就是不知道对方愿不愿意来我这干。”
“哦?在哪儿认识的人,干什么的?”
“是住在荔枝巷的邻居,叫郑晓峰。”
说着,苏盼没等宋玉书问,就直接将自己打探来的情况给说出来了:“这人也是个老知青,但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直到年前的时候才回的城,还是拖家带口回来的,挺不受家里人待见的,就带着老婆孩子来荔枝巷租房住,应该是不打算再继续高考了,现在在百货商场当临时工。”
“听上去倒是还行,就是不知道具体的人品和能力怎么样。”宋玉书觉得这人能愿意带着乡下的老婆孩子回城的行为,倒说不上有多欣赏,毕竟这种事情本就是应该的,可她也清楚这几年随着知青回城后发生的那些乱七八糟事,便觉得这人起码是个有底线的,能再进一步了解。
人品到底如何得看相处;
能力怎么样则要看表现。
苏盼跟这郑晓峰也不过是打过几次照面,几番打听后才得来的这些消息,对他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还真是没办法打包票,这也是她纠结的原因。
“我跟他碰上过几次,人看上去倒是挺老实憨厚的,周围邻居对他们一家的评价都挺好,对老婆孩子也很好,就是……”
“就是什么?”
苏盼犹豫地说道:“就是我觉得能在有机会回城后不抛妻弃子,带着乡下的老婆孩子回来的人肯定不会太坏,可是我觉得这郑晓峰也不会是个滥好人。好多人都说他是被父母兄弟联手给轰出来的,可我就莫名觉得他不像看上去那么好糊弄,尤其是他那份工作,虽说只是百货商场的临时工,但和他一起回来的那批知青里,除了家里有硬关系背景的,都还没找到工作呢,偏偏他在被家里人轰出来后,就立马去了百货商场上班,并且还有钱在荔枝巷租房……”
宋玉书一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可听着听着,她就察觉到了违和感——这郑晓峰是工作也有了,钱也有了,还得了个“爱妻护家”的好名声,外加给自己的家里人泼了盆脏水啊!
“这是个人才。”
宋玉书在想明白这点后,认真说道:“但有个前提,是如果他家里人对他,和他老婆孩子有所排挤、打压,那他这样做是很合情合理,是值得拉拢、栽培的对象;但如果他家里什么都没做,他是借题发挥的话,那就要继续观察,看看他能不能坚持对他老婆孩子疼爱有加,看他在工作中是否耍心眼。如果他没变那最好,但如果他变了……”
苏盼明白宋玉书的未尽之言,这也是她为什么没有付诸行动去招揽郑晓峰的原因——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她需要再考察,也需要判断对方愿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