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当昏君

第六十四章:只能拿刘诏来开刀了(3/3)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六十四章:只能拿刘诏来开刀了

朱辰之前一直在等,就是专门将这个职位留给史可法的

放一个立场不坚定的在那个职位,估计没几天就被腐蚀的差不多了。

“史可法,大明还能不能延续下去。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就看你能不能挑起这幅重担了。难道你想退缩吗?”

朱辰的话让史可法忽然有一丝恍惚。

史可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和朝廷的安危,天下百姓的福祉扯上关系。

自己才刚刚考中进士,还什么都不懂啊。

“微臣必竭尽所能,死而后已。”

恍恍惚惚,史可法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誓言。

等到史可法醒悟过来,朱辰早已离开。

第二天,吏部的任命就送到了史可法的手中。

福建盐运使司照磨,七品官。

此时从上到下,所有人都还没意识到这个小小的职位会产生多大的作用,会掀起如何的变革。

此时朝野上下,谁也没将史可法当一回事,只是将史可法当成了一个被外放的官场新人而已。

就在史可法告别同窗好友,刚刚踏出京城的当天。

有一个小厮找到了史可法,带给了史可法一把尚方宝剑。

“严禁私盐。所有官盐必须使用辽东军票才可买卖。若有人违抗,可先斩后奏。”

这是朱辰私下交给史可法的一道密诏,上面加盖着朱辰的私印。

这种没经过内阁审核的旨意,只能算是中旨。

官员可以遵守,也可以无视。

这种事情,朱辰肯定得选择绕过内阁。不然光扯皮,都能扯到大明灭亡还没定论。

现在就看史可法能不能像历史上那样坚定了。

这已经不是朱辰所能左右的了。

此时所有的事情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切就只能看天意了。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抵如此。

第二天早朝,黄立机等人终于等到朱辰来上早朝。

早朝刚一开始。

兵部左侍郎梁廷栋就跳了出来。

“皇上,臣有本要奏。臣要弹劾兵部右侍郎刘诏。刘诏此次主持武举会试考核,玩忽职守,未能尽心尽责。致使大量参加武举会试的举子受伤。臣提议,应将刘诏罢免,以儆效尤。”

这是上次黄立机和崔呈秀召集六部和大理寺,御史台等部门的主要人物商讨出来的方案。

矛头肯定不能对准朱辰这个皇帝。

别说朱辰没错,就算是朱辰有错,也不能如此争锋相对。

如果一味强硬,要是朱辰退缩了还好办。可是要惹的朱辰强硬起来,谁也扛不住啊。

关键朱辰手里还有一个魏忠贤在那虎视眈眈,谁不怕啊。

其实说白了,还是现在的朝中没一个能真正敢抗事的人在。

讨论之后,只能拿刘诏来开刀了。

谁让刘诏是这次的主考官呢。总不能让板子落在首辅黄立机或者兵部尚书崔呈秀身上吧?

为此崔呈秀还专门找刘诏谈了一次话,安抚住了刘诏。

那就是等事情过去之后,让刘诏外放去做个巡抚。

在京城,刘诏只是兵部的三把手,想要熬出头,那至少还得七八年。

而且还要没有任何的意外和波折。

在这京城当媳妇,还不如出去当个能一言九鼎的封疆大吏自在。

对这个方案,刘诏也算是勉强能够接受。

这些人的想法就是。

只要刘诏问了罪,那这次的武举考试肯定就要重新议定主考官。也就意味着之前的考核全部作废。

那朱辰在考核时所做的承诺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

这才是这些人的真正打算。

发呆也挺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野雀
野雀
关于野雀:十八岁,桑晚被迫做了许连城的金丝雀。许连城高高在上,永远强势,将她禁锢在身边。桑晚恨他,说,“我永远不会爱你。”许连城轻蔑,“你以为我在乎。”许家三少只要一时欢愉,不爱任何人。十年纠缠,她以
春日金
代嫁春情
代嫁春情
虐文?追妻火葬场?强取豪夺?囚禁?宅斗天生媚骨陪嫁丫鬟?人前正人君子人后疯批阴暗权臣先虐女主后虐男主/后期独宠/女主成长系,先弱后强不心软,有仇必报。酒酿的第一次是卖给沈渊的,被当作试婚丫鬟抬进沈府,
无糖黑茶
全能真千金归来,发现家人住狗窝
全能真千金归来,发现家人住狗窝
全能女神夏灼灼回家认亲,发现家人被害得破产。夏父锒铛入狱,夏母病重在床。六个哥哥更是残的残,废的废。而家里的假千金见情况不对,抱上别的大腿抛弃家人而去,还害得家人只能住狗窝。众人嘲笑夏家是落水狗,人人
温小浅
顶不住了,禁欲大佬把我摁着亲
顶不住了,禁欲大佬把我摁着亲
【破镜不重圆+禁欲大佬+暗恋成真】订婚前夕。未婚夫的白月光回国。沈佳蓉爱了他十年,最后只得到一句:对不起。在众人嘲笑下她狼狈出国。几个月后。京圈第一世家爆出婚讯和一张求婚照片。照片中,俊美男人将娇小女
小妖重生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华夏,炎黄子孙也。】【炎帝与黄帝联合,破蚩尤于涿鹿。】【炎黄合流,破九黎,迁三苗,遂得中原之地,建华夏文明!】随后,历经百年,才迎来秦国统一……各朝各代的上空,都出现了字幕,上面写着《盘点华夏五千年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