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那个炮灰我穿过顾陌智脑

第757章 民国文女主的大姐是个神经病(完)(1/2)

天才一秒记住【倩玉小说网】地址:https://m.qianyuwj.com

首发:~第757章 民国文女主的大姐是个神经病(完)

无数年轻人投笔从戎只为保家卫国。

照片上的四十八人,四十六人全部葬身空中,仅有两人活下来。

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23岁,人人碧血丹心为国为民

虽千万人,吾俱往矣。

书上寥寥几笔,便是他们辉煌的一生

而在战后,那段国内最艰难的日子,还有二十多个科学家死于没日没夜的研究以及研究中的辐射、金属中毒……

顾老师本人,直到八十多岁的高龄,也仍旧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直到倒下的那一刻。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牺牲,才有了今天的浪漫山河。

他们,才是这个国家最应该追崇的人。”

“既然楼上提到了顾女士,那我也来介绍一位女性。

正好,你们无比向往去当军阀的太太,她曾经就是一位军阀的糟糠妻。

她叫郑素澜,著名的实业救国女商人,也是历史书上常见的一位人物了。

她的儿子,就是楼上的提到天才武器专家郑锦卿。

郑奶奶十四岁就嫁给了军阀之子司徒尧,为其生儿育女照顾老母亲,恪守本分然而也难逃一个被丈夫抛弃并且差点杀死的下场。

一个明媒正娶的正妻,还是有娘家背景当靠山的女人,尚且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这个时代那些身处底层的女性更不必说了,去给人当姨太太,那就是奔着找死去的。

不过我们这位郑奶奶,被抛弃后,却反而立志经商报国。

众所周知,她和顾奶奶是关系极好的朋友,两人一同合作创建了华素商会。

在战争时期,华素商会不知为前线免费运用了多少战备物资,不知道拯救了多少被抓去当慰an妇的可怜女子……

在战后,郑女士更是积极配合国家的经济号召对华素商会进行改造,作为国内商业的领头羊,几十年间,华素商会拉着国内的大小企业共同发展,才有了今天我们国家商业的繁荣。

不得不提的是,郑奶奶的全家,包括她的兄长侄儿侄女,还有年轻的儿子,全都死在了战场上。

一门血性,郑奶奶生前却从未主动提一句她以及她的家族为这个国家的贡献。

在面对这些流血牺牲的先辈,你们觉得不浪漫?那种整天想办法搜刮老百姓民脂民膏的军阀最浪漫?”

“说民国浪漫,说什么军阀太太有多好,最有资格评价那个时代是否浪漫的人,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这就是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正因为见到了这个时代的黑暗,所以他们矢志救国,为了救国、为了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日子,他们牺牲自己的血肉之躯,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你们不敬佩,反而枉顾他们的牺牲,在向往那个时代,为那个时代歌功颂德,跟吃人血馒头有什么区别?”

……

在网上为军阀姨太太现象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一本横空出世的书,打破了这些争吵。

这是一本由知名作家为顾陌写的传记。

她在顾陌生前就主动去找顾陌,表达了想要为其写传记的想法。

顾陌答应了这位作家,但要求传记要在自己死后二十年才公布。

而今,正好过去了二十年,这本传记终于发行面世,扉页就是顾陌题的字。

很多人都很想了解这位颇具传奇的女性,于是纷纷买了书。

看完了,然后只剩下了满脸的黑人问号。

偶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m.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他穿越了,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斩奸臣,屠建奴,收腹地,立新法,一切对抗他的人,他都一一铲除。西蕃,吐蕃,那不
佚名
女儿大闹西游,将我吹成荒天帝
女儿大闹西游,将我吹成荒天帝
(多女,轻松爆笑无厘头,沙雕,)李叶穿越到大唐贞观时期开了个养老院。有天李叶捡到个女婴,于是将女婴收养。七年后,女儿独自外出寻仙问道…可谁知,这竟是西游世界。女儿混入了取经队伍,然后一路剧透。一众西游
六大爷
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
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
关于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刚穿越成扶苏的老师,就发现这货居然读书读傻了!还想学儒家治国?这大秦迟早要完!为了大秦的未来,我决定给扶苏来一套“儒学”震撼教育!“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是揍人要狠!
卷毛泰迪熊
别出心裁
别出心裁
【团宠,马甲,双洁,异能,女强】【清冷禁欲太子爷x疯批钓系小妖精】洛云嫣,金字塔尖洛家那唯一的姑娘。可她4岁被拐,家人对她而言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罢了。对于时隔十五年回家认亲,她也只不过是当作完成任务
倒霉啊倒霉
乡村姑爷逆袭路
乡村姑爷逆袭路
为救父亲,吴凡不得不做了城里的上门女婿。只是城里人看不起他,家里人除了小姨妹外都百般为难他,特别是妻子,居然不顾他的感受和尊严,和别的男人有着不太正常的关系。一怒之下,吴凡直接回到农村,立志振兴农村,
佚名